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并网调度>构网型储能技术 返回

努尔· 白克力:去碳化不是去煤化、更不是去工业化

作者:蔡译萱 赵希 来源:南方能源观察 发布时间:2017-09-22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今日,以“能源革命与电力创新”为主题的第四届能源论坛暨国际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高端论坛于北京开幕,国家能源局局长努尔· 白克力、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美国能源部原副部长戴维· 桑德罗等多位能源界领袖出席本次会议并作主旨演讲。

精彩观点摘录如下:

全球正在兴起新一轮能源革命

国家能源局局长努尔· 白克力:全球正在兴起新一轮能源革命,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供需格局多极化。目前亚太地区能源消费量占比从36%增长到42%,2016年美洲国家石油产量已达到2700万桶, 2025年美洲石油产量将高于中东地区的石油产量。

其次是能源结构低碳化,清洁能源的发展的速度快于能源消费总量,OECD国家天然气消费占比终端能源消费总量超过30%,全球新能源发展迅速,10多个国家考虑发展核电; 欧洲多国明确未来将禁止销售燃气汽车,交通出行也在发生变化 。第三是能源系统智能化,中国将实行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着重发展分布式的发展模式。

中国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提高4%,煤炭消费下降6%, 可再生能源增长最快。但能源强度是世界的1.55倍、电力消费只占四分之一,因此需要进一步推进电力创新,确保能源安全。未来煤炭还将在很长一段时间作为基础能源,去碳化不是去煤化、更不是去工业化。

中国能源转型面临的挑战依旧严峻

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 中国的电网规模以及用电量均居世界首位,能源转型的下一步将着重于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当前,中国清洁能源发展、 智能电网、储能,化石能源等清洁利用技术不断进步,技术装备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深化,国际间合作不断发展,但是中国能源转型面临的挑战依旧严峻。

中美两国面临空气污染与气候变暖的共同挑战

美国能源部原副部长戴维· 桑德罗:中国近30年来实现了贫困率下降、从自行车到汽油车的转变,但同时消耗了很多能源,空气污染也成为一大问题。气候变暖正在对人类生存产生负面影响,中美两国面临空气污染与气候变暖的共同挑战,亟需加强合作。过去十年中美之间已经有很多政府间和学术的合作,虽然在特朗普政府领导下有很多不确定性,但在大多数美国人看来特朗普没有政府经验,不受很多美国人欢迎,其带领的政府深受丑闻缠身。引用迈克布伦伯格(michale bloomberg)的话“我们还将继续巴黎协定(We are still in)”。

过高的指标和过激的言行不利于能源转型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谢克昌:应对气候变化需要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即要再能源的全产业链上达到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四个方面目标。其中清洁是从环境的角度对能源发展提出的要求,是指能源开发利用的全过程中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生态影响,对于煤炭产业而言,是要求实现煤炭的集中利用和清洁利用,清洁高效利用的煤炭也是清洁能源。而我国再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议题时,一方面需要继续推进国内的能源革命,但业需要考虑本国国情,密切关注特朗普的化石能源政策,在做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同时,也要开展务实的合作,过高的指标和过激的言行不利于能源转型。

全球清洁能源研发经费需大幅提升

国际能源署署长高级顾问杨雷:全球经济的碳排放强度通过多元化的能源技术组合可降低2/3,其中40%由能效贡献,超过可再生(35%的贡献)。2015年清洁能源研发费用为260亿美元,但是相比世界前三信息技术公司400多亿美元,全球清洁能源研发经费需要大幅提升。 新事物出现时,需要克服的最大问题是思维定势,电力的价值需要新的评估方法,综合考虑对系统的影响,从系统角度来看能源需要的成本和价值。实现电能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商业模式的创新,而商业模式创新需要政策支持。

交直流之争是人为创造出的争论,发展特高压电网有利于促进电力改革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理事长刘振亚:推动能源转型,必须抓住电网这个关键,加快建设覆盖全国、配置能力强的特高压电网。多年来装机增长迅猛但交流电网支撑不足,短路电流超标问题越来越严重,只有构建特高压交直流协调发展的混合大电网,才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而现在的交直流之争是人为创造出的争论,类似于是男人好还是女人好,交直流必须协调发展。国内的“强直弱交”结构存在重大安全风险,如果不做出改变,多年来中国电网的安全运行可能功亏一篑,但现在电网建设尤其是交流项目审批很难。纵观国际,电网的物理结构与管理模式多样化没有必然联系,发展特高压电网有利于促进电力改革,不会固化电网企业垄断地位。

(根据现场讲演整理,未经讲者审核,如有错漏,与讲者无关。)

分享到:

关键字:努尔· 白克力 能源转型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