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并网调度>构网型储能技术 返回

万钢:特斯拉在电动车方面的成功值得思考

作者:新闻中心 来源:新浪 发布时间:2013-09-09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2013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于9月6日开幕,700余位国内外汽车行业嘉宾将汇聚一堂,围绕年度主题“责任与未来”,以全球化的视角,战略性的高度,前瞻性的思维,全面深入地探讨汽车产业肩负的责任,展望未来发展蓝图。以下为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先生的发言。
 
  万钢:尊敬的何光远部长、尊敬的张国宝主任、何树山市长,各位代表、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
 
  非常高兴又一次来到美丽的天津滨海新区,与大家共聚一堂,参加一年一度的汽车产业发展的国际论坛。首先,我代表国家科技部,对本届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地祝贺!
 
  女士们、先生们,本届论坛的主题是“责任与未来”,如何使汽车工业的发展与社会、环境、生态文明和谐共生,是摆在我们每一个骑车人面前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课题,也是我们这个论坛的永久主题,就是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我们积极应对和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
 
  回顾2012年,我国汽车的产销量双双突破了1900万辆,创造了历史新高,连续四年蝉联全球第一。我国汽车的保有量从2001年的1900万辆左右,达到到2012年的1.2亿辆,今年的头七个月产销超过了1200万辆,仍然保持了发展的和增长的势头。
 
  从节能减排的角度上看,我国的平均油耗从2002年的百公里9.11升,降低到2012年的百公里7.3升,并且确定了2015年要达到6.9升的目标。从我们排放标准上看,从2001年国1到2011年的七月实施的国4,北京已经于今年率先实施了京5标准,国5也正在快速地推进之中。从安全性能方面来看,无论从被动安全,还是主动安全,还是智能、信息导航各方面,中国的汽车产品都与世界同步。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国际先进的产品和技术进入了中国,随着创新发展,中国的先进技术和产品也在走向国际,无论是本土的企业,还是合资的企业,创新能力都得到长足地进步。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最近我们庆祝了汽车工业六十周年,六十年一甲子,一代汽车人圆了自己的中国梦,一代更多的中国人圆了他们的汽车梦,我们有理由为之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女士们、先生们,我国的汽车产业和市场需求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对新一代的中国的汽车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更加清洁,减少我们对化物能源的依赖,如何对环保作出实质性的贡献,如何更加安全,有效地保障安全出行,如何更加智慧,为交通舒畅打好基础?新一代的中国人为清洁、环保、安全和智慧的树起了一个新的汽车梦。新一代中国的汽车人,要用我们创新发展的激情和努力,来实现我们新的汽车梦。我想这就是我们的责任和未来。
 
  早在本世纪初,中国政府就意识到这个责任,从2001年实施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开始,到2012年国务院发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构建了基础研究、技术标准、示范推广等平台,建立了电动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经过多部门的紧密合作,成功组织开展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的试点工程,近三年的政策支持,在促进技术进步、培育市场环境、探索商业模式、建设基础设施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得到了企业、地方和市场的积极响应,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产业进步和配套体系的健康发展。
 
  我国的汽车企业、高等院校,用持续和创新的实践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初步构建成以新能源汽车整车、零部件和关键技术的创新体系,锂电池的成本从2009年的5元一瓦斯,降低了将近50%,能量密度提高了一倍以上,单体电池的循环寿命也显著地提高,全国动力电池的年产量可以达到200亿瓦斯,也就是说能够满足20万辆汽车的配套。实现规模化应用和全球配套,促进电动汽车的技术先进,成功地进入了跨国公司的全球配套体系,通过电动汽车共性技术的研究,在关键零部件的系统、集成、匹配、车载应用、关键制造工业、产业配套方面取得了一批先进的技术和成果,初步建立了自主的知识产权体系。纯电动公交车已经成为国际先进水平的产业技术体系和具有国际竞争能力,部分产品已经开始出口。混合动力客车趋于发展成熟,主流产品的实际节油率稳定在20%左右。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公交客车在大型客车市场中所占的比例近几年快速升高,从2010年的不足2%上升到2012年的9.9%,今年四个月的快速上升到14.5%,新能源公交客车的规模居世界第一。
 
  据2013年的3月,25个示范城市的推广数量从2012年底的27432辆上升到39800辆,重换电站八千多个,使我国在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规模方面居世界前列。据统计,到今年7月底,示范城市的新能源汽车产量已经达到了47800辆,全国大范围的大概超过了6万多辆,增速明显地加快。市场实践证明,我国纯电动轿车的产品技术性能满足规模化产业的需求,实现了批量销售。燃料电池汽车继续跟踪国际先进技术发展趋势,国产燃料电池的关键零部件和材料性能不断优化。
 
  女士们、先生们,新一代中国人的汽车梦同样是世界的汽车梦,面对越来越严峻的能源和环境危机,国际上主要汽车生产国和跨国企业全面发力,把多年的研发成果和产业培育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使电动汽车的发展进入了全面提速阶段。
 
  近五年来,国际上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增加了近一倍,成本降低了将近50%,铝离子电池单体循环寿命提高了将近一倍,推动了纯电动整车产品发展,截至2013年4月,日产的纯电动轿车超过了四万辆,丰田新型插电式混合动力超过了1.5万辆,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2012年年底上市的特斯拉Model S到今年的七月份销量已经超过了1.4万辆,张国宝主任对此进行了周密地考察,等会儿他的精彩报告当中,我想一定会向大家介绍特斯拉发展的一个经验。对我说起了一个很深刻的思考,就是一个他原来不在汽车行业的企业,他能够在汽车行业,在电动汽车方面取得了快速的进步,这值得我们深刻地思考。
 
  今年六月份,我参加了德国的电动汽车国际论坛,据我了解,德国作为汽车强国,两年内将会推出17款电动汽车的成熟产品,引人关注。随着新能源汽车的产品规模化进入市场,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市场化呈加速的势头。国际能源署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全球销量超过20万辆,其中美国市场最大,日本生产的电动汽车最多。按照美国能源部的介绍,截至2013年7月,美国市场的电动乘用车的销量已经超过了12万辆,在德国,联邦政府国家电动汽车发展规划的指令下,德国将从2015年开启电动汽车商业化的重要进程,为实现2020年的一百万辆来做好准备。在日本,产业化准备已经基本完成,2015年将把加大充电设施建设,完善电动汽车商业化环境作为重点工作来准备。
 
  分析各主要跨国汽车企业的规划,除了他们在本土加大推广力度以外,无一例外地把中国市场进入其近期推广的目标市场。可以预见,中国将成为未来国外电动汽车最重要和竞争最为激烈的市场,这点将和我们的传统汽车是一样的。
 
  在上述三个国家当中,燃料电池汽车仍然作为面向未来最终解决的方案在持续地研发和市场推进之中,尤其近几年来,燃料电池汽车的成本降低,性能进步,整车不断地成熟,市场运营和自清共清的体系正在有序地进行中。
 
  女士们、先生们,面对未来的责任,我们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首先是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灰霾天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要求我们通过创新发展,实现低排放、零排放,走出一条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尽快地摆脱对化石能源的高度依赖。
 
  其次,应该看到我们的汽车市场已经进入了一个微增长阶段,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如果我们还是要热衷于大马力高耗能产品的投资,也许会有一些短期的效应。但是,面对石油资源的紧缺,环保要求的提升,碳排放的限制措施,长远发展难以持续。中国政府已经发出了支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明确信号,希望企业和资本市场高度地重视。
 
  第三,是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目前虽然新能源汽车的份额极小,但市场对其的期望值在快速增加。前年宝马mini的电动汽车在北京进行示范运行,网上征求自愿者,有上万人来报名竞争。今年5月份,清华科技园首次租赁电动汽车,16辆汽车后面,有200多位在排队等候,在深圳,人们宁愿花时间来等候电动汽车出租,在北京郊区八百辆电动汽车同样受到了司机和乘客的欢迎。清华科技园分时租赁的启动至今一百多天过去了,分时租赁的示范不仅证明电动汽车完全能够满足日常出行的需求,而且整个出租过程中出租率保持了100%。对于通过示范客户总结需求,提出了关于建设充电桩的建议,以及对实验用电动汽车的1501V的改进提出了十多点意见,有利于电动汽车产品的成熟。在此基础上,北京市将于近期继续扩大试点范围,到今年年底将在清华科技园等四个园区,北京理工大学三个院校以及一些酒店投放不低于100辆电动汽车,同时按照市场的价格机制扩大租赁,加大电网,与传统租赁网合作建立传统的租赁渠道,扩大电动汽车租赁,力争在未来的三年内逐步完善基础设施的网络。
 
  这些现实的情况表明,节能环保,生态文明正在深入人心,汽车市场的价值观正在向有利于新能源汽车的方向转变。当然,当前电动汽车的发展仍然有一些阻力,突出表现在对技术路线的整治,对市场的悲观预期,以及在配套设施等困难的旁观和不作为的消极态度上,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尽快地加以引导和解决。
 
    女士们、先生们,中国的汽车工业承担着提振经济,扩大就业,拉动内需,优化产业结构的责任,更肩负着构建面向未来的绿色交通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使命。我们应该看到,在挑战中仍然存在着巨大的机遇,在新能源汽车的领域,国内外均处于培育期,产业技术的差距并不大,我们已经具备好较好的技术和产业基础,具有较为明显的成本资源市场和体制的优势,更容易形成竞争优势,走出一条自主发展的道路。
 
  第一,新一轮的示范推广即将启动,国家补贴政策持续支持。近日,国务院已经正式批复新一轮的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的方案,四部委正在制定实施细则,并将不日正式启动。新一轮的国家支持政策,在总结第一阶段推广的经验、问题和不足之处的基础上,充分体现了国务院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中提出的实施纯电驱动这样一些战略的思想,目标是激发企业技术创新和地方推动市场的积极性,使业已形成的产业基础、政策体系、工作机制和市场环境持续发挥作用,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顺利地走向成熟。
 
  主要内容有以新能源汽车为主开展示范,以试点城市为核心建立试点区域,扩大辐射范围,加速纯电动汽车的推广,加快补贴资金的落实力度,混合动力汽车向全国推广,对充电站设施进行财政支持等等一系列。我们四部门的相关司局的负责同志,将在明年上午有报告,也希望在座的记者们对此感兴趣的来听取并提出你们的意见和建议。
 
  第二,我们在不断地创新商业模式,以市场促发展。要突破传统汽车应用方式和商业模式,把推广新能源汽车放到律师交通发展和新兴产业变革的大形势下,着力地去创造新模式、培育信市场。高铁和城际列车,已经成为城市间个人交通的首选,分时租车的商业模式不仅受到出差旅游人员的欢迎,也为年轻人所亲睐。随着大城市地铁的建设,地面公交路线的不断优化,又为电动公交客车和出租车创造了新的商机。网络购物市场快速发展,城市内的小型电动物流车的需求激增,市场广阔。对于雾霾严重的城市,采用上述新型的市场模式,既可以有效降低汽车的排放,又可以减少交通的流量。从目前电动汽车成本构成和推广效果看,大型客车和小型轿车具有较高的性价比,适用于市场应用。从国内外示范的经验来看,电动汽车成本价格虽较高,但运营成本很低,合适商业模式可以合理地来分派这之间的利益,形成市场动力和广泛应用的合理。在中央政府的积极支持下,一定会创造为因地适宜的新模式。
 
  第三,加快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形成可持续的基础市场建设的运营机制。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商业运行模式,将成为除电动汽车本身的技术限制之外,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在新一轮的推广过程中,要更加重视充电设施建设布局和网络化的建设,明确基础建设以及运营主体的商业模式。电动汽车用电价格形成机制,市场化运营的模式创新等问题,要深入地研究充电设施的商业模式,积极地调动多方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积极性,尽快地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和开放的可持续的基础设施运营机制。
 
  第四,强化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的研发,加快产业化的步伐。新能源汽车正处于快速发展的过程当中,今天掌握的核心技术不久就会被更新,产业发展的机遇也会稍纵即逝。科技部将加大力度继续支持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的研发,特别是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的关键技术的攻关,例如动力电池领域,要加强热动力性能等方面的基础研究,正在开展动力电池和电池管理系统的集成技术和制造工艺的工艺研究,降低成本,提高动力电池的可靠性、耐久性和整车的适应性,要不断地支持整车和零部件的技术创新,支持相关基础建设,技术标准、检测技术的发展。我们将继续支持燃料电池、系统、平台和整车的研究开发和小规模的示范运行,保持和超越目前已有的竞争优势地位,要发挥企业创新主体的作用,明确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战略,加大研发和产业化的投入,尽快地推出符合市场和公众需求的产品,适应新型、绿色、安全、快捷智能交通体系的发展。
 
  第五,要深入加强国际合作,深化研发与示范推广的国际交流。我国已经和多个政府间的合作建立了合作机制,中美、中德之间都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且各方均有迫切合力推动电动汽车发展的意愿和愿望,为此要不断地深化合作,要继续鼓励我国电动汽车走出去,也要支持合资企业和国际机构积极地参与我国新能源汽车的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示范推广。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中,我们一如既往,政府支持的政策,在我国注册运营的各类企业都要一视同仁。
 
  第六,要发挥行业的组织作用,促进技术创新联盟的发展。汽车行业组织、协会和学会,要引导和促进行业的合作,提出技术创新联盟的发展,形成一个共同投入,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战略合作模式,要集中优势资源,加强基础研究,加强关键技术的突破,加快关键零部件等产业链的培育与发展。
 
  女士们、先生们,在中国汽车工业六十年的发展历程中,通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中国汽车人已经建成了全国最大的产业规模和营销市场,创新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我们担起了我们的历史责任。面向更加辉煌的未来,我们将承担更大的责任,紧紧地抓住全球电动汽车产业转型的重大机遇,为实现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交通体系这一美好的未来贡献我国更多的智慧和汗水,谢谢大家!
分享到:

关键字:特斯拉 电动车 方面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