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9月8日,中国产业海外发展和规划协会主任张世国先生出席了由中国储能网举办的“储能技术在微电网与分布式能源中的应用”高层研讨会,并在大会上发表了主题演讲。以下为演讲内容:
我主要是对全球储能产业格局做一个概括性分析。从比较宏观的层面来看,我感觉储能产业未来的发展有几个现象,一方面,最近关于储能产业,各种媒体、资本市场、政策方层面,包括产业界人士都在热议这个话题。同时我们也看到,储能是在全球格局下面临一个新的发展的机遇,换句话说,我们思考中国的储能产业的发展。刚才主持人也讲了储能在技术和政策方面都遇到瓶颈,另外还有重大利益方面的考量。我今天讲三个方面,美国、中国和日本的情况,各国的经济前提不一样,所以各国对储能的产业发展的对策和策略也各不相同。
首先,我说一下大的框架。第一,目前,储能产业的发展面临重大的传统利益的挑战,一方面储能是电池技术的进步,是技术瓶颈大于经济瓶颈。但是实际上,在现有全球格局的变化下,欧美日虽然是传统的市场经济,但却掌握着世界领先的创新技术,同时又面临经济的严重挑战。所以,各国的储能产业发展都在初级阶段,不光只是中国在初级阶段。美国的经济体系在全球金融危机以后,整个资本市场的开资都处于收缩状态,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的储能产业主要以政府示范工程和政策支柱为特征。欧盟的主要优势就是欧盟传统的创新体系比较发达,同时,以太阳能和新能源为主的太阳能体系形成比较完整的政策支持体系,储能产业的示范也好,推动也好,以补贴为重要特征的政策体系也是发展的比较快。日本储能产业的发展,众所周知,它的电池产业在全球范围内从某种程度和某些方面来讲具有一定的优势,日本有一个直推的体系,不知道中国有没有这样的体系?在20多年前和我们全球进行能源合作的过程中,我本人7年前也曾拜访过NEDO,它的机制非常奇怪,并在最近把注意力着重转移到储能领域。而我们中国储能产业的创新型体制,主要是通过和发改委签署若干个能源协议。[page]
我们国家最近也比较重视储能产业的发展,把储能和各种电网的优化配置结合起来。通过政策,我们也有一些思考,我们强大的集中的主网体系和储能产业的微电网体系之间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术问题,还有强大的政策,利益碰撞,这是我们未来面临的重要挑战。
在国家层面,我们的政策体系基本是把光伏和新能源的东西组织的比较好。另外,我们谈谈储能产业的全球增长率。近几年,储能产业在全球范围内比较热,有资本的推动、产能的推动以及科技界的推动,综合推动以后形成9%的增长率,我们国家的装机储能产业的差距比国际上还要大一些。
通过我们搜集的资料得到一组数据,这是对储能产业比较乐观的估计,我们说这个估计缺一个帽子,这也就是说我们没有把体制和利益碰撞考虑进去。有估计说2020年全球储能产业将达到多少,这些数据的可靠性还有待验证。
另外,也有投资银行也做了预测,说中国的储能产业比较乐观,这和我们国家能源局的乐观规划也不太一样,这些数据仅供参考。
还有些成本技术方面的数据是专家们的研究成果。我讲过在全球金融危机以后,美国在储能和科技产业的政策不一样了。美国的优势在于新能源体系,特别是以天然气为代表的管网体系的高度发达和整个能源战略的发展,因此要发展储能产业有很多的优势。美国的内华达州、加利福尼亚州、西弗吉尼亚州等等,这些州内的储能项目都是在大公司和科技推动下进行的,并且还只是处于实验、实践和推广的阶段。但是,这种新能源体系崛起以后非常有利于微电网和分布式能源的拓展。我们国家和南方电网主导的集中战略则完全不同于美国,这也是我国储能产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由于国情不同,我们不单存在技术问题,还面临巨大的利益碰撞。[page]
举个例子,2011年第二季度,美国储能产业获得最大投资的公司为通用压缩储能公司(General Compression Inc),获得资金5450万美元。该公司的第一个储能项目是位于德克萨斯州的在建项目,合作方美国康菲石油公司。我们中国三大油或者别的公司有没有,我认为在这样复杂利益前面,我们国家的新能源储能产业,美国的传统能源公司也在推动这样的发展。
今年7月,美国Eos Energy Storage公司与多家欧美公司合作,推动其旗下储能电池技术在电网中的应用。美国光伏公司Solar Reserve也得到美国能源部的资金推动。但是,这些工程也只是在初级阶段,并且是以补贴和示范工程的方式进行。另外,一些私募基金公司也开始涉足储能行业。
此外,美国Solar Reserve和太平洋燃气电力公司(PG&E)也就Rice Solar Energy项目达成为期25年的购电协议。该项目是加州首个包含储能能力的太阳能项目,预计2014年年初破土动工,2016年中旬投入商业化运营。
至于夏威夷储能产业的发展,First Wind公司在夏威夷先后建立了四套风电项目,配备了美国最大的储能系统,推动了储能产业的发展。
杜克能源公司也在安装这样的储能项目,并得到了能源部2200万美元的资金支持。
通过这些案例可以看出,美国能源部是该国储能产业发展的重大推手。众所周知,奥巴马总统在2012年总统竞选的过程中曾做出重大承诺,并指出新能源是推动美国经济走出金融危机并实现美国重要战略调整的重要推手。新能源战略是奥巴马推出的五大能源战略之一,仅次于教育推动,科技推动等等。我认为,新能源已经包含了这样的储能产业的推动。
相比之下,欧洲最发达的国家经济体对储能产业不够重视。根据我们搜集的资料显示,目前欧洲储能产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意大利、瑞士、英国和比利时这些国家。但是欧盟的核心—德国和法国的储能示范项目却相对比较落后。德国政府有屋顶计划,但是储能产业的例子比较少,法国也是如此。一方面欧盟向施恩禧、三星投资,计划在储能产业形成技术,另一方面欧盟具有高端制造的能力,计划把储能产业形成工业化体系。技术和高端的工业化制造是储能产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德法在这方面的例子并不多。[page]
2013年,欧洲有史以来最大的储能设施将在英国南部贝德福德郡启动,它将由施恩禧电气欧洲公司、三星SDI公司和德国Younicos公司负责建造这,建成后容量为6兆瓦,建成后可节省超过900万美元的费用。我们搜集的数据和投资银行乐观的预测有巨大的出入,这就是说我们资本市场搞投资银行。我在网上搜索过中国投资银行对储能产业的投资,股票炒了好几拨,都是很多资源概念,概念再概念,实际上,一个储能项目并不需要很多资金,也就是2千万资金,900万美元等等。当然研究机构比较热心。我们储能产业的技术发展要靠资本推动,靠产业化推动,靠国际合作,其中资本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如何聚集资本,如何打开市场空间,如何发展全球产业要素,都是储能产业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
日本NEC公司与Acea公司合作也在欧洲推动储能项目。
中国的比亚迪公司也是冲出国门,走向世界,除了和欧洲的合作(如在瑞士和慕尼黑有储能项目),也和美国合作,我相信他们的电池技术对促进中国储能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另外,欧盟的其它储能项目也是有资金支持,其中Hydrogenics(HYGS)公司的储氢项目获得286万美元的资金支持。可以看出,这些项目的资金支持都相对比较小。我们前面提过,国际投资银行有巨大的预期,就是说预期和现实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因此,对储能产业的推动和发展任重而道远。中国企业要在储能产业生存,一要做好产业发展;二要整合国际资源;三要应对复杂、可持续、漫长的产业化回报之路。[page]
下面谈谈日本的储能产业。日本的电池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处于领先水平,比如住友、三洋、NGK等等。我本人有幸在6年前访问比亚迪公司,当时比亚迪的副总裁指给我立在他们公司门口的一个大加气罐,这是F3汽车的新能源示范工程,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今天,我们看到中国公司在这方面也有了一定的发展。日本的索尼和三洋也在发展新能源电池,这也是为储能做准备,但是量也不大,只有4.95兆瓦。目前,NGK的钠硫电池储能项目主要分布在日本的大阪、千叶等地。
截至2010年,NGK公司完成了约390兆瓦的钠硫电池商业化储能项目,所以产业化、国际化是NGK储能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目前,NGK的国际储能订单达到600兆瓦以上,另有一些项目也正在扩展。
我们前面提过,储能是一项具有前瞻性和重大现实意义的战略性技术,能够推动解决战略性的难题。众所周知,在全球发展过程中,能源,特别是清洁能源的发展面临着很大的瓶颈或者是挑战。无论是电动车,还是太阳能、风能,都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全世界都一样。但是,中国在这方面面临更多的是利益冲突。在中国,国家电网领导的主网体系非常强大,比如将来以天然气为代表的有管网体系支撑的能源供应条件成熟了,但那时我微网体系是不是也成熟了?借用李克强总理的话:“用体制创新带动产业扩张,用制度性红利带动发展的红利。”我认为这可能是中国和美国、欧洲、日本不一样的地方。我认为,全世界还没有哪个国家和地区有像我们这么强大的网络体系,以国家资本为代表的体系。我认为,按照目前中国储能产业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民营企业在这个产业的发展空间会更大,像以比亚迪为代表的这些储能产业拓展的公司基本属于民营资本。这些民营资本将来怎么发展?[page]
借此机会我呼吁,咱们国家在战略性的产业发展中,以改革作为储能产业的重大突破口,那么总抓手在哪里?要以产业化和国际化为抓手,同时以改革开放的制度保障这样的发展。美国在技术标准、支柱项目,电能储备、储能计划、储能法案、效果付费政策、自主研究等方面制定了重大政策。前几天中央已经做出开放性政策,九大行业的民营企业积极突破,那么能不能在储能产业形成强大的政策支持体系呢?鼓励民间资本,包括混合资本、外资能不能积极拓展这个领域?同时比亚迪、万向这些企业现在经营的是全球体系,而中国也有相对日益丰厚的资本资源和强大的市场资源。中国有13亿人口,如果把我们的市场资源优势和资本优势整合起来,中国储能产业就能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如果我们还受和欧美日不一样的政策体系的限制,那么体系框架多,发展就会越慢。我坚信我们的储能产业一定会发展,就是快与慢的问题,大与小的问题,长与短的问题。
欧美的政策体系包括示范工程、研究支柱、制定阶段框架计划和储能补贴计划。
日本有新能源与工业技术发展组织(NEDO),是半官方和半研发性质,有统一的抓手。
我们国家也正在做,我们示范工程正在起步,包括山东、福建、湖南都在做。
最后我有几点建议,我们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我们体制性挑战、经济性挑战、应用挑战以及法律法规的挑战。我们希望借此会议,在产业界、资本界、政策界以及媒体等等的综合推动下,中国的储能产业能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总之,国际化是我们技术的总抓手。和以前不同,我们现在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可以建立中国的资本市场、中国的资本力量,中国庞大的市场需求会推动储能产业的发展,为国家经济发展服务!(本稿未经演讲者本人最终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