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并网调度>构网型储能技术 返回

比亚迪:用技术为品质护航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人民网 发布时间:2013-10-23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人们对中国汽车的品质探讨也越来越多,究竟我们自己的纯自主技术能否给消费者带来安全感,成为消费者购买中国自主品牌车的最大考量。
 
    日前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公布了2013年度第三批C-NCAP新车碰撞测试结果,比亚迪速锐以56.5的高分荣获五星安全评价,并一举刷新自主品牌56.3的最高纪录,荣膺最安全自主轿车,超越了同批次碰撞的福特翼虎、大众新桑塔纳等众多合资车型。而早在2011年,比亚迪就凭借S6卓越的主被动安全性能,以总分46.0分获得五星安全评级,成为中国首款五星安全SUV.
 
    五星安全评价对于一款汽车而言,究竟有什么重要性?它对于一个车企来说,究竟如何才能做到五星品质?带着这些问题,人民汽车走进了比亚迪位于深圳坪山基地,揭密比亚迪五星品质背后的技术实力。
 
集中了三大产业群的研发力量
 
    2003 年,比亚迪正式收购陕西秦川汽车有限责任公司,组建比亚迪汽车,进入汽车制造与销售领域,开始了民族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征程。比亚迪汽车坚持自主研发、自 主品牌、自主发展的发展模式,以“造世界水平的好车” 为产品目标,以“打造民族的世界级汽车品牌”为产业目标,立志振兴民族汽车产业。
 
    在中国汽车工业发展迅猛的大潮中,比亚迪起步相对较晚,起初也经历过差点要被淹没的低潮时期,然而,它却有着其他车企所不能媲美的优势,那就是它占据了三大产业群研发力量的配套实力。
 
 
    比亚迪有三大产业。第一个是IT产业,包括生产摩托的电池都属于IT产业;第二大产业是汽车,包括研发、模具、检测、整车,汽车电子都属于汽车产业;第三个是新能源产业。
 
    据比亚迪早前披露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中显示,公司目前拥有电池、手机部件和汽车三大业务,收入占比分别约10%、40%和50%。未来随着汽车业务和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汽车收入占比将会越来越高,成为比亚迪最主要的业务。
 
    中国车企眼中的IT企业
 
    在跨入汽车制造领域后,比亚迪还创造性地将在IT电池领域的丰富经验应用到汽车制造上,创造性地发展了电动车技术。通过大量的研发投入和技术积累,比亚 迪已迅速掌握了电动车的核心技术——电机驱动技术和动力电池核心技术。
 
 
    电池产业是比亚迪的创业之本,比亚迪在2002年成为全球市场份额第一的手机电池制造商,并成功在香港上市。秉承着比亚迪世界领先的储电电池技术,为比亚迪开发设计新能源汽车提供了技术支撑。
 
 
    拥有IT产业绝佳实力的比亚迪,所造的汽车,也有着浓厚的IT印记,每一辆车从设计到下线,技术创新都在贯穿始终,在比亚迪工作,员工们自己都弄不清该标榜自己是IT员工还是车企员工。
 
    在汽车制造领域,比亚迪独创“垂直整合”模式,这种模式将供应链的一个个环节进行分解,在企业内部生产绝大部分零部件,打通自上而下的所有环节后,比亚迪 可以实现产业链内的自我供给。目前比亚迪实现了除汽车轮胎玻璃外所有的核心零部件的自主研发生产,这种模式有效节省了供应链带来的物流成本。
 
    2013年上半年,比亚迪实现营业总收入242.43亿元,同比增长13.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27亿元,同比增长2524.2%。
 
    比亚迪设立了三大研发中心:一是中央研究院,没有具体产品,但可以为各个事业部提供最基础的技术支持;二是汽车工程研究院,所有汽车方面的东西都是在这个研究院里面研发,三是电力科学研究院,包括太阳能电站、储能电站的研发。
 
    据比亚迪汽车工程研究院副院长李高林介绍, “汽车工程研究院”,有4个中心,分别是造型设计中心、产品设计中心、检测中心和模具中心。“我们和别的中国车企最大的不同是,我们从产品最初的造型一直到最后的实践,就比亚迪从开始到现在,全部的产品造型设计是我们自己来完成的,跟外面也有合作,但是合作更多的是一起早期的构思性的合 作。”李高林指出,造 型这一块目前有100多人,造型设计中心分上海和深圳两个设计中心来做,我们通过不同地方的,不见面的一个造型设计进行不同的思路、方向的研究。产品设计中心是从整个汽车全部, 包括车身、底盘、总体、内外室等等,方方面面提供这个框架。检测是通过从零部件、整车,还有各种性能的检测,包括一些检测体系。模具中心节是把这些全部做 完,全部设计完成之后做一个冲压模具,包括车身和塑料模件模具,包括车身配件方面和塑料件模具,包括车灯等等的这些零部件模具。

 
    一台G6的车身解剖模型, 这些车身结构的设计和验证都是比亚迪的工程师们完成的,包括发动机和配件、模具,都不存在有舶来品。
 
    当人民汽车询问比亚迪的技术人才结构时,李高林无不自豪的说,所有的人才都是比亚迪自己培养,招收的都是中国的汽车专业毕业生,因此比亚迪的自主研发技术也是拥有非常纯正的中国血统。比亚迪在汽车技术研发领域能取得今天的成绩,代表了咱们中国汽车人才绝不逊色。
 
10亿投资实验室 每年耗材超7000万
 
    2004年汽车及零部件检测中心正式在上海组建成立,同年,汽车产业群各事业部针对各自产品的检测实验室也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十年的发展,公司不遗余力地加大检测领域建设的投入。目前,比亚迪汽车检测领域总投资额约为10个亿,建立了120多个专业实验室,实验室总占地面积约30万平方米,拥有2500多套先进的检测设备,可以进行4000多项汽车试验;汽车工程研究院汽车及零部件检测中心,中央研究院材料分析测试中心,均通过了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
 
    经过多年的发展,比亚迪汽车检测领域形成了以汽车及零部件检测中心为主导,各事业部实验室特色发展的新格局。作为公司核心的汽车检测机构,汽车工程研究院汽车及零部件检测中心,立足公司需求,全面建设相应的检测能力,涵盖整车、总成及系统试验、零部件试验,材料试验等试验领域,斥资近4亿建成的碰撞实验室、EMC实验室、NVH实验室更是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能够对新车型进行更严苛的研发测试,助力比亚迪品质提升。
 
 
 
 
    比亚迪汽车安全碰撞实验室位于比亚迪深圳坪山总部,包含:整车碰撞实验室、模拟碰撞实验室、行人保护碰撞实验三个部分。其中整车碰撞实验可满足5吨以下车辆、时速120公里以内的所有碰撞测评,具备中国、欧洲、美国等国家地区的各种法规测试能力和新车评价测试能力,为改善车辆被动安全性能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
 
 
碰撞试验用车。据李高林介绍,碰撞实验室进行一次碰撞试验,至少需要一周时间的充分准备,包括各种试验条件必须高度吻合的情况下,才能进行碰撞测试。
 
 
工作人员正把刚刚完成碰撞的E6归位,人民汽车记者透过车窗,隐约可以看到车内布满了各式用以测试的数据线,密密麻麻,五颜六色。
 
    李高林告诉人民汽车,碰撞测试的内容包括对车身结构、车内控制系统、成员鞭打测试及行人保护等,因此碰撞实验又分为正面碰撞、包括正面100%重叠刚性壁障碰撞、正面40%重叠可变形刚性壁障碰撞、正面25%重叠刚性壁障碰撞、正面30度角刚性壁障碰撞、侧面刚性柱碰撞等,另外还有各种研发性固定壁障碰撞,如卡车尾部防护追尾碰撞、正面刚性柱碰撞等。
 
 
进行成员鞭打碰撞试验用的假人,据称进口价格为70万。
 
 
    比亚迪NVH实验室,位于深圳坪山工业园一厂二期,计划分两期工程建设,业务领域涉及:整车NVH性能开发;基于客户需求的NVH性能优化;声学包设计与开发;基于相关标准法规的车外加速噪声降噪设计等。
 
    据工作人员介绍, NVH实验室一期工程设有整车四驱半消声室(pass-by)、整车两驱半消声室、整车半消声室(无转鼓)、零部件吸隔声实验室、听音室、模态实验室等。NVH实验室建设工艺复杂,工序较多,由于从设计到施工均无较为成熟的经验,因此边设计边施工,结合施工现场实际情况,群策群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达到整车四驱半消声室、整车两驱半消声室均居世界领先水平!
 
 
    虽然已经被事先提醒,但当人民汽车记者进入这个几何视觉冲击极为强烈的区域时,仍旧被这无以言喻的感官压迫而感到头晕目眩。
 
 
    介绍中,李高林很无奈的抱怨,整车设备比亚迪都可以自己造,就是测试品质的各项试验设备都必须进口,由于这些进口设备的技术要求非常高,可选择性少,比亚迪在进口这些设备的同时还必须忍受这些材料的持续涨价。
 
    李高林还透露,为了确保高品质和高安全性能,比亚迪汽车工程研究院仅仅从李高林手头上每年耗费的实验成本就高达7000万。
 
    用户体验是技术创新推动力
 
 
    行人保护实验室车辆对行人造成的伤害的实验室,工程师通过试验数据分析,为发动机罩、前风挡玻璃、前舱总布置等涉及行人安全的部位提供设计参考,将行人受到伤害降到最低。同时该实验室还可完成汽车内饰、顶棚、座椅和转向管柱等相关冲击试验。
 
 
    比亚迪于2004年在上海开始筹建EMC实验室,是国内汽车行业较早开展EMC测试的企业。目前,EMC实验室具备完善的汽车电子零部件及系统的电磁骚扰和抗干扰测试能力,满足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和法规要求,可开展燃油车及电动车零部件的EMC研发试验和认证试验。
 
    李高林说,EMC实验室立足于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的电磁兼容测试,专注于电磁兼容的试验研究和设计分析,服务于产品研发和出口认证,助力于公司电动化电子化战略。
 
    参观比亚迪实验室的过程中,记者脑海里不禁闪出一个疑问,比亚迪为何要花重金打造的NVH实验室和整车EMC实验室?李高林回答说,用户体验是技术创新的第一推动力,噪音和抗磁干扰都是影响用户体验的重要指标。
 
    据称,为给消费者带来更便利的用车生活,比亚迪采用逆向思维,用消除不便的方法来提升便利性。以思锐为例,比亚迪通过大量的实地市场调查,汇总各类用户的用车体验,找出用户急需解决的不便之处优先解决,以求通过思锐给消费者带来最便利的用车体验。

理想照进现实:属于比亚迪的城市梦想
 
 
    身为“电池大王”的王传福在十年前选择进入汽车行业时,就已准备好把造汽车与自己的长项结合起来,其思路就是通过电池生产领域的核心技术优势,打造中国乃至世界电动汽车第一品牌。
 
    谁敢断言,追梦的力量不是最可怕的?王传福是个电池专家,对于电动车的痴迷程度据说几近疯狂,从喊出E6口号,到比亚迪联手地方政府强推E6电动车时间不过是短短2年。比亚迪的梦想是,不仅仅把电池技术用在车上,更形成一个动态储电系统渗透到社区用电去,电能来源包括风能、化学能等。
 
 
    据比亚迪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公关经理杜国忠透露,全新的双擎双模的车型“秦”将于广州车展前上市。
 
    今年9月10日召开的技术解析会上,王传福公布了“双驱战略”——一是在传统燃油车和新能源车两个层面都发展节能技术,二是在新能源车领域内,个人市场推广双擎双模,公交市场推广纯电动车,从融入节能技术的自然吸气发动机到世界同步的TID动力总成,到绿混技术,再到双擎双模动力以及纯电动车,比亚迪完成了从单驱到双驱的战略布局,逐渐强化了能源管理体系。
 
    这些年,随着市场竞争加剧,自主品牌市场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挤压,低质低价只会自毁前程。有了这样的认知,我们的企业加大了基础能力建设,新实验室、新生产 线、新设计中心纷纷面世。与其他车企不同,人民汽车在走访比亚迪汽车工程院多个相关实验室后,现场感受到了比亚迪对于媒体的开放姿态以及对技术、品质追求的强烈责任心,这也正 是印证了比亚迪秉承的“品质、技术、责任”的品牌理念。
 
    优良的产品品质源于过硬的技术水准,而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则催促着比亚迪一路向前,从中国到世界,希望比亚迪能够真正树立起自主品牌的技术雄风,撑起中国汽车梦想的蓝天。  
分享到:

关键字:比亚迪 技术 品质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