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截止目前,林洋能源已累计开发、建设、运营持有分布式光伏电站1.5GW,在手备案超2GW,俨然已是中国最大的分布式光伏电站运营商。目前正在进军上游。
江苏林洋虽是家新兴组件制造商,但其与光伏的渊源深厚。林洋进入组件制造行业时间虽短但起点很高,一开始便将全部注意力放在了双面组件上。江苏林洋的管理层负责人 CEO 裴骏(左图)、CTO 徐硕贤博士及组件部门负责人陆飞在今年4月向 TaiyangNews 全面介绍了林洋的双面光伏技术。
为何选择n型技术路线
TaiyangNews: 林洋其实与光伏行业有着很深厚渊源,请您介绍一下林洋进入双面组件制造的背景。
林洋: 林洋成立于1995年,起初是一家从事电表生产的企业,规模居全球前列。2004年林洋开始涉足光伏,当时的公司 SolarFun 是中国首家在 NASDAQ 上市的企业。林洋在2010年决定将该公司出售给韩华集团,退出光伏业。
2013年国内推出光伏扶持政策后,公司决定再次回到光伏行业,但这次回归的目标是光伏下游产业,着力于分布式电站投资。自2013年以来,共安装了1.5GW电站。林洋在光伏下游多个领域共投入80亿人民币,涉及电站投资、EPC、融资、运营及维护。
光伏行业下游的经验令我们意识到,提高光伏电站性能,降低度电成本归根结底还是要依靠先进光伏电池及组件技术。因此,2016年林洋决定投建一先进电池及组件工厂,向市场供应高效的双面发电产品。
TaiyangNews:是什么原因让林洋选择 n 型而非目前电池制造领域处于几乎垄断地位的 p 型技术路线?
林洋:首先,n 型较 p 型有其天然的优势,使组件具有较好的功率及性能,比如无LID现象,温度系数低,转换效率高等。其二,n 型的双面发电性令组件反面也参与发电。从组件功率和系统性能层面说,n 型较低的 LCOE 终将转化为更高的 IRR。
TaiyagnNews:就像您说的 n 型组件具有低 LCOE 及高 IRR 的优势,请问林洋双面组件的市场战略是什么?
林洋:目前国内市场焦点已从大型地面电站转到分布式,诸如:屋顶系统,农光互补,渔光互补等。但这类分布式应用通常安装空间受限,为取得较高 IRR,唯有提高组件功率。当前林洋双面组件的双面发电增益达到10%至30%。林洋在去年建立双面光伏发电系统研究团队,专注于双面系统设计。通过革新的光伏系统设计进一步提高林洋双面组件的发电性能,降低 LCOE 及 BOS 成本是林洋市场战略的一部分。
只做双面产品
TaiyangNews:林洋采用的双面技术与其他厂家有何不同?
林洋:我们采用与其他厂商不同的双面电池工艺技术,成本效益更高。我们的量产技术更为成熟,量产性能更为出色。
TaiyangNews:双面发电的概念由来已久,是什么因素促使越来越多的光伏厂家投入双面技术。
林洋:首先,n 型硅片长期来看成本肯定下降,而且 n 型电池技术在工艺,设备和材料等都已成熟。事实上,n 型电池和组件的价格很具竞争力。其二,国内领跑者项目鼓励对先进光伏技术和高效组件的使用。当前,越来越多系统设计方认可了双面发电技术,有意在光伏系统中采用双面组件。
TaiyangNews:目前林洋 n-PERT 的产能是多少?
林洋: 我们有700MW电池和组件的产能,全适用于双面技术。事实上,林洋只做双面产品。
TaiyangNews:林洋目前有何扩产计划?
林洋:我们将在二三年内曾至2GW。
TaiyangNews:林洋目前双面电站项目的情况怎么样?
林洋:我们有50MW的领跑者项目,目前正在系统安装阶段,几个月后便会完工。我们也会在海外市场如欧洲,日本和澳洲等,大力推广我们的产品。这个50MW项目将在我们的组件销售中起到示范作为。
TaiyangNews:您是否可以介绍下, 林洋的 n-PERT 产线于常规铝背场产线相比,多了那些工序?
林洋:我们的工艺与 p-PERC 类似。 但不需要 PERC 的氧化铝以及激光处理。我们使用硼扩散,其成本与氧化铝相似。
TaiyangNews:林洋目前在降本提效方面的情况如何?
林洋:在电池层面上,我们也投入异质结技术的研发。组件层面上,我们关注多主栅方案,借此降低40%的银浆消耗。其次,我们也在评估薄型硅片在降本上潜力。
TaiyangNews:在n-PERT 双面组件生产中,林洋在组件层面有何相应的改进?
林洋:主要的变化是采用了无边框双玻结构,并在封装中使用POE 代替 EVA防止引起组件损坏的水汽渗透现象。
TaiyangNews:在交联工序上有什么特别需要注意的么?
林洋:交联工序材料上与常规组件相同,但改进了组件内部的回路设计,因为我们的双面组件采用半片电池。林洋的整个产线都使用半片电池,提高了 CTM 并实现了组件至少5 W的功率增益。国内单晶组件CTM 在96%至97%之间,我们达到了98%。对于组件,我们也有一些独特设计并优化了玻璃光栅。我们有信心将 CTM 提高到99%。林洋在玻璃和密封材料上投入了大量工作。
TaiyangNews:请问林洋采用的玻璃厚度是多少?
林洋:2.5毫米,也是目前业内常规的厚度。当薄型玻璃工艺技术更成熟成本更低时,我们也会采用更薄的玻璃。
转化效率达18%
TaiyangNews:使用玻璃的成本不是比背板要更高么?
林洋:事实上,这两个材料的使用成本是一样的,如果你考虑使用2.5半钢化玻璃的话。
TaiyangNews: 林洋双面组件的正反面效率达到多少?
林洋:在组件层面,效率是18%,双面因子80%至90%之间。
TaiyangNew:在双面组件的安装上林洋有何优化的建议?比如,提高组件高度等。
林洋:我们专门的团队正在研究一些与常规组件不同的专用于双面组件的安装方案。
TaiyangNews:请问林洋双面电池的工艺成本如何?
林洋:目前,我们的生产成本和单晶 p-PERC 组件在同一个水平。但我们也在投入多主栅技术,提高成本效益。投入实施之后我们的成本将低于单晶 p-PERC。
责编:杉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