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在11月24日,中金公司投行部总经理陈泉泉在某会上分享了他关于新能源汽车投资的看法:
1.中国锂电池行业的并购大概每年50%以上的速度增长,很多外行的上市公司切入,因为锂电池行业本身就是新的行业,传统做锂电池的还是比较少,而传统行业的上市公司在业务转型时很容易理解同为制造业的锂电,而不是大数据、tmt和人工智能等行业;
2.锂电行业并购的下一步是海外并购,金沙江收购aesc就是先例。未来LG和三星也有可能将动力电池业务出售给中国企业;
3.过去六年锂电行业上市公司只有26家实现ipo,现在排队的有9家,乐观地估计未来只有10家;
4.过去6年,锂电产业链上市公司只有56.05%的定增项目成功执行。2012年至2016年,锂电产业链上市公司共有50次未能实施的定增方案,涉及募集资金规模达772.6亿元,占同时期再融资计划募集资金总额的29.04%,既近三成的定增计划未能成功。此外,截至目前有24个定增方案仍在进行中,占再融资总规模的14.91%。
5.行业上市公司的再融资可以改变方式。由于配股及可转债所受的限制则相对较少,今年1到9月发行的配股及可转债融资规模分别为2016年全年数据的72%和129%,因此这两种途径可考虑作为再融资的主要工具。
以下为陈泉泉发言全文:
我们三年前专门成立了一个团队,由我负责持续跟踪中国新能源行业的发展。前面两年我们讨论传统能源业务的时候,除了讨论影响石油行业的常规因素如地缘政治、原来的供需关系、金融市场等之外,大家讨论最多的就是新能源汽车对传统能源的影响。
如今,整个局势发生了很大变化,金融行业也是如此,而我们专门的团队在投资方面做了很多布局,投了很多新能源企业,包括宁德时代等。
我简单汇报一下锂电行业资本运作的情况,我们根据Wind做了一个不完全统计,锂电上市公司的产业链上大概91家。根据我自己的理解,整个有锂电池概念的上市公司A股里面大概有150家,主要集中是A股,在香港和美国比较少,后面就这91家来做的。这91家总市值大概1500亿左右,确实很大,但是还不足够大,腾讯一家公司都是30万亿。我相信中国新能源的市值肯定会达到非常大的规模,三到五年内翻一倍肯定不成问题。
先讲一下并购情况。过去中国锂电池行业的并购大概每年50%以上的速度增长,非常快。大家可能留意到了,在锂电池行业并购里面,很多上市公司的并购,其实是从行业外的企业进入行业内,这个特征是比较明显的。这也容易理解,因为锂电池行业本身就是新的行业,传统做锂电池的还是比较少。
我们讨论并购的时候经常会说到并购的逻辑,这在中国锂电行业里面无非两种:一种是车企转型的,一种是中国传统的制造业为主。中国传统的制造业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自己的行业转型已经到了天花板,很多传统行业快不行了,它们需要寻找转型的机会。现在资本市场热点很多,包括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但是这些比较时髦的概念在传统的上市公司里面是看不懂的,所以这些人很希望在转型的时候找到制造业的机会,其实锂电池正好满足它们的诉求。大家可以看到很多传统制造业的公司转型做锂电池,这些企业的负责人敢下手做转型,转得更彻底一点就是借壳,留给新的企业来管理。锂电池行业也发生了借壳的业务,大家可能也都知道。
在上市公司并购里面,可能只有50%是跟锂电池相关,其实很多上市公司都是行业外的企业,但是它们没有完全放弃原来的业务。所以在整个统计里面,还有50%的精力发展锂电池之外的业务。
可能很多朋友会问,中国这个行业的并购向下走是什么趋势?我自己感觉,再向下走,海外并购可能会成为比较明显的趋势。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无非三种,一个是要技术,一个是市场,另一个是要资源。在经济危机的时候中国很多企业跑到海外买油田。
在锂电池行业里面,这些情况现在有苗头出现了。昨天金沙江资本的伍申俊到收购Aesc的电池,这个苗头是最直接的体现。SQM也在卖股权,相信中国企业也在接触。从中可以看到,现在已经有这种趋势在发生。
在准备材料的时候,我想到汽车零部件行业。大家可能觉得锂电池跟汽车零部件没有关系,因为锂电池目前的主要客户还是汽车,而且从目前的产业链发展情况看,我自己感觉下游的客户,未来在新能源车里面的主要玩家还有可能是传统的汽车厂。像德国的奔驰、宝马、大众,他们已经做了大量的储备,只不过因为各种没有推出。所以三到五年这些传统的大厂家,在里面可能会占据主导地位。
锂电池行业,会不会被它的下游供应商、会不会被这些大客户仍然按照零部件的方式去管理?个人观点可能不太一样。汽车零部件的例子是想说明过去几年的发展以及到最后会采用怎样的资本动作,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了三十年,最早外资大厂在国内建厂的时候,基本都是用的外资汽车零部件。
三十年发展下来以后,中国的汽车零部件企业慢慢把中低端市场占据,但是在中高端的汽车特别是外资的汽车品牌上,它们的一类供应商以及核心供应商,90%都是外资品牌,要么是直接从外资进口,要么是中国的合资企业在生产。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零部件企业干了什么事儿?在过去三年期间,中国零部件大概花了200亿美元进行海外收购。
所以我自己想,中国的动力锂电池发展到最后,如果面临着技术门槛或者高端市场门槛的时候,是不是有极大的可能做海外收购。我觉得三五年以后可能会看到这个大的趋势。
大家想想,既然GE可以将家电卖给海尔,德国人可以把库卡卖给中国的企业,那未来的三星、松下会不会同样把它的锂电池业务卖给中国企业?我觉得这种情况是有可能发生的。
再讲讲再融资的情况,这是上市公司再融资的数据,过去五年间,中国锂电池产业链上市公司再融资的速度每年达157%,没有哪个行业有这么夸张。这个也容易理解,中国的锂电池行业还是靠资本推动的行业,很多嘉宾也讲了,锂电池行业未来靠成本的快速下降跟各个竞争对手竞争。
锂电池行业的竞争不是整个内部的竞争,既包括锂电池行业跟传统能源的竞争,也包括自己的发展速度和国家降补贴的竞争,还有我们自己发展的水平跟外资进入中国速度的竞争。竞争是多方面的,这种态势下,中国的锂电池行业不得不快速把产量提上去,把成本降下来。看到这种态势,这么快的融资增长速度,也是可以理解的。
大家知道,在很多非上市公司,龙头的锂电池企业也发生了大量并购。包括像宁德时代,在上市之前,还是非上市公司的时候,就并购了很多。
我还想举一个例子,关于上市公司再融资发展的例子,因为是覆盖整个新能源业务的,上游的发电到下游的电网以及用电,在新能源上游光伏这块有特别好的例子。上市公司隆基股份过去是中国能源行业的大白马,过去五年涨了十倍,过去五年做了三十个再融资,基本每年都在做,它的行业特性可能跟锂电池行业特性有点类似。
其实光伏行业经过几年的时间,格局有点像锂电池的格局,差不多,该跑出来的已经跑了。但是这种情况下它充分运用了上市公司的平台,把产量推上去,把成本降下来,跟市场竞争。资本市场很认这个事情,所以它能在五年时间涨十倍。
就像上游的发电,它在未来三到五年降到三毛钱一度电,基本跟煤电的成本差不多。锂电池行业,听到好几个嘉宾讲,未来的趋势可能是1元Wh,这时候我们的竞争成本也会大幅度提高,不管是对传统汽车还是对外资,我们都有很强的竞争力。这种情况下,如果不依赖于资本力量推动产能扩张,恐怕是很难的。
这里有一个小的信息给大家点一下,大家看到很多上市公司宣告了再融资,但其实真正完成的只有一半左右。2012年至2016年,锂电产业链上市公司共有50次未能实施的定增方案,涉及募集资金规模达772.6亿元,占同时期再融资计划募集资金总额的29.04%,既近三成的定增计划未能成功。此外,截至目前有24个定增方案仍在进行中,占再融资总规模的14.91%,仅有56.05%的定增项目成功执行
最后简单讲一下IPO的情况,中国锂电池行业在A股上市,过去五年从2012年开始一共26家企业,过去两年一共是10家。这个数字特别少,从2012年开始到现在,中国A股上市公司1100家,锂电池这么大一个行业只有这么少的上市公司,确实很少。
这很容易理解,因为这个行业发展太快了,很多公司只有到现在才能在短时间内满足上市条件,而且通过A股上市说实话时间还是有点长,两三年的时间,但是很也发展太快,大家等不及。所以很多公司要早几年跟上市公司合作,否则的话在产能扩张的大潮中可能被刷下来。这也是为什么A股锂电池企业通过IPO上市的特别少,这是一个主要原因。
包括在可预见的两三年内,通过IPO上市的也不是特别多,我这儿也列了一下,现在在证监会排队的也只有9家,所以未来两年内,能上的也就10家左右,这还是比较乐观的。
再讲一下未来的趋势,再往后看,会不会很多企业做IPO,上市锂电池呢?我自己感觉,可能这个时间轴再拉长一点,也不太可能。锂电池行业现在的规模,如果把动力和消费电子电池都拉进来可能是两三千亿,在座的比我更有概念。锂电池上市公司一共有150家了,上游的光伏每年也是两三千亿,上市公司的规模大概140家左右。上市公司的规模跟投资规模是有相关性的。
再举个例子,我自己看东京的电力设备行业,中国电力设备行业,包括上游的发电,中游的电网和下游的做配电的应用,整个一年的投入大概六七千亿,它的A股上市公司大概一百六七十家。
随着发展,锂电池上市公司的数量再大幅度提高可能也不大,但是现在没有上市的公司也不用灰心,这里面变数还是有的,是不是有新的市场起来,会不会在行业发展中导致的有人掉队,有人起跑。也包括核心技术的发展,在细分领域是不是有公司出来,达到规模通过IPO,这都是有可能的。毕竟锂电池行业是年轻的行业,未来还有很多变数。
责编:杉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