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项目管理>电站事故及应急消防管理 返回

中低端动力电池企业将沦为代工厂?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高工锂电网 发布时间:2017-11-27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动力电池企业代工背后,是一场国产电池企业亟待技术、产能升级的战争。

近期,一家上市公司发布公告披露,拟收购标的A(某圆柱锂电池企业)资产业绩等相关经营数据澄清公告。据该公告显示,A电池企业第二大客户正是其同行竞争对手B(2017年新能源汽车装机电量排名显示,B排位靠前,A相对落后)。

从多位业界人士处了解到,其实代工现象在各行各业都存在。而锂电池企业之间的代工合作早于数码时代就已开始。

但比较特殊的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驱动动力电池行业火爆发展不超过3年,电池企业之间产能、技术尚未能跟上步伐。在此背景下,由于动力电池企业技术呈现不同梯次,代工也由此分层。

具体来看,目前动力电池企业之间的代工主要存在同体系之间,多属于上述A、B企业关系。B属于行业中排名靠前企业,A在细分市场享有一定知名度。

动力电池行业代工的出现是动力电池企业降成本或产能不足所做的选择。

GGII统计,2017年前三季度中国新能源汽车生产39.7万辆,销售39.8万辆,同期分别增长41.3%和37.7%。前三季度动力电池产量共计32.02GWh,同比增长42.1%。其中,动力电池前十企业产量达24.48GWh,占整体的76.5%。

数据显示,排名前十的动力电池占据国内新能源汽车半壁江山。具体到每家电池企业来说,各自承担的产能并不小。一般而言,排名越靠前的企业,生产节奏越紧,压力越大。

按常理论,动力电池企业会“量力而行”。但尴尬的是,整车厂出于各自利益考量更倾向选择排名靠前的企业合作。基于此,订单较多的电池企业产能有限情况下,相比周期长的投扩产,短期内会主动选择部分中小企业代工以降低成本。

今年第二季度,便有整车厂、电池厂向高工锂电爆料,除了乘用车企业,各大主流客车企业和专用车企业更倾向选择技术水平、综合实力更优质的大中型动力电池企业作为稳定供应商。

背后原因主要有:一是国家对新能源汽车整车和动力电池在安全性、稳定性尤其是能量密度均提出更高要求;二是迫于质保八年十万公里的售后要求,整车企业会考量动力电池企业的长远发展和存活周期。

中小电池企业在动力市场极有可能进入“尴尬期”:大厂不爱,小厂“嫌弃”。

从近三个季度发展来看,中小电池企业的确面临不小经营甚至生存压力。有业内人士称,部分中小电池企业已经转战低端锂电市场厮杀,或者沦为部分排名靠前企业的代工厂。

具体来说,动力电池体系对代工选择有较大影响。比如圆柱电池企业选择代工会相较方形、软包企业要多。

业内人士认为,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国内圆柱动力电池技术路线较为成熟、稳定,从设备角度来看,同行相差无几;二方形、软包技术壁垒稍高于圆柱,同时国内方形、软包电池企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而动力电池企业代工背后,也正是行业淘汰赛升级下的一种过渡现象。大部分中小企业会退出动力市场,或保留部分产线做代工以赚取微薄加工费。

分享到:

关键字:动力电池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