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人物观点 返回

新当选中科院院士杨德仁:希望用20年普及太阳能

作者:石天星 吴雅兰 来源:浙江在线 发布时间:2017-11-28 浏览:0次

中国储能网讯:“人一辈子能做好一件事,就很了不起了。”这是新当选的中科院院士、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杨德仁常对他所带领的浙江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硅材料研究小组说的一句话。

在浙大,人们都说杨德仁院士很有人格魅力——工作起来身先士卒,学术和经济上又处处给年轻人机会。没了后顾之忧,同事干劲更足。他领导的硅材料研究小组,成果多,人心齐。从这个研究小组出来的人才,世界各个实验室都抢着要!

平头,面孔温和,笑起来让人感觉很亲近,作为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长江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02)专项总体专家组成员,科技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专项”(973)首席科学家,53岁的杨德仁院士身上散发出的是科学家的求实、低调和钻研精神。

杨德仁1964年出生于江苏扬州,1981年9月至1991年6月在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系)完成了从本科至博士研究生学业,他的专业是半导体材料,曾赴日本东北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访问研究,1995年初赴德国FREIBERG工业大学工作,1997年5月被浙江大学特批晋升教授,1998年初回国在浙江大学工作至今。

杨德仁长期从事半导体硅材料的研究,包括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用硅材料,太阳能光伏硅材料、硅基光电子材料和纳米硅半导体材料,他领导的浙江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硅材料研究小组是国际上最重要的硅材料研究小组之一,他的原创理论,全世界都在应用。他的学术贡献有:提出了掺氮控制极大规模集成电路用直拉硅单晶微缺陷的思路,系统解决了氮关缺陷的基础科学问题,促进了其在国际上的广泛应用;提出了微量掺锗控制晶格畸变的思路,发明了微量掺锗硅晶体生长系列技术,系统解决了相关硅晶体的基础科学问题,实现了实际应用;研究了纳米硅等的制备、结构和性能,成功制备出纳米硅管等新型纳米半导体材料,为其器件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材料基础。发表SCI论文680余篇,参编英文著作5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30余项。

他先后负责过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科技部、教育部和浙江省的重大、重点科技项目等科技项目,领导课题组研制的特殊硅晶体,应用在了神舟、嫦娥、天宫系列的航天器和国家其他重大工程上。从2002年开始,他研究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掺氮、微量掺锗、重掺磷等成果,目前都已经在我国著名微电子、太阳能硅晶体企业中投入规模实际应用,不仅满足了国内半导体产业需求,而且出口美国等发达国家,新增销售超过30多亿元人民币。

杨德仁的办公桌上摆着一个小小的风车模型,有阳光时会无风自动,阳光越好,转速越快。这是个“太阳能风机”模型,动力来源于一块小小的硅太阳能电池,利用太阳能发电,是硅材料实验室正在尝试产业化的项目之一。杨德仁教授希望20年以后,以硅为基础的太阳能,能成为我国和世界上的主要能源之一。

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浙大“工科男”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再到今天的中科院院士。从莘莘学子到学界精英,杨德仁院士说,最快乐的事还是做一名浙大老师。

“我读书的时候思维比较活跃,但从没想过会做老师做研究,博士毕业时,我的导师阙端麟院士跟我聊了很久,他想留我在浙江大学工作,是他的一片诚心打动了我。”杨德仁院士回忆说,他读大学本科时同寝室的其他6位室友都陆续做了实业,如今好几位都成了叱咤商海的知名企业家,其中,寝室“老七”的公司还上市了,他是当时寝室里唯一留下来继续读书的。“阙老师希望我留校时跟我说,在学校好好干,会有前途的。”

一辈子,做好一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同事和学生眼中,杨院士工作太勤奋,以致身边的人也不好意思偷懒,他的要求很严格,容不得你有一点马虎。他的学生都知道一句话:“做我的学生,两条高压线不能碰——不准伪造实验数据,不准论文一稿多投。”

据说,每年新学生入学,杨德仁教授都要给他们上课,强调学术研究中诚实品质的重要。

分享到:

关键字:杨德仁 太阳能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