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全球可再生能源主要推进力量德国出现了令人诧异的情况——煤炭复兴。
近日,外媒报道,急于摆脱煤炭的德国现在对煤炭的依赖程度并未减弱势头。反而因为核电机组逐渐关停,对煤炭的依赖度有所升高。
虽然根据德国联邦网络局(Bundesnetzagentur)的数据,截至2017年,没有新的褐煤发电站计划。但是明年,依然有新型硬煤机组预计投产,Uniper的Datteln 4装机容量为1055兆瓦。
尽管德国一直被认为是能源转型的典范,但长期以来,煤电一直为德国工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持。廉价的化石燃料仍然是德国电力供应的重要支柱。据统计,2016年,煤电在德国电力生产中的比例为40%,可再生能源占29%,核能占13%,天然气占12%。
在德国,传统工业区的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也是欧洲最大的褐煤产区,尽管德国的可再生能源发展迅速,北威州75%的电力生产仍来自煤炭,每年温室气体排放几乎占全球总量的1%。
表面上看,德国在煤炭使用上的复兴或是核电机组关停所导致的电力缺口所致,但更深层次原因还是可再生能源无法承担主力能源供给。
事实上,可再生能源正在德国“退烧”。2016年8月,德国政府通过《可再生能源法》改革草案,将规定太阳能、风能年发电量上限以减少产能过剩;停止对新建风电厂、太阳能电厂的固定补贴;逐步取消绿色电力入网价格补贴;限制陆上风电扩建速度。
要知道,在可再生能源方面雄心勃勃的德国曾计划,到2025年,德国绿色电力占比将提升至40%至45%。
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的核心原因是,德国在可再生能源方面投入的补贴较高,可能导致产能过剩,而补贴方式不合理则可能造成价格扭曲。而产能过剩也非简单的绝对过剩,是在某个时间和空间上的过剩。
简单说,由于客观条件所限,光伏、风电、水电,对于需要稳定供输的电网来说,都属于“垃圾电”。短时间的电量暴增或暴减都会对电网安全形成较大隐患,加上可再生能源尚未有较好的储能技术,因此对于电网来说更偏爱于稳定的火电。
中国在可再生能源与煤炭使用上与德国具有较大的相似度:去煤炭化已成为行业共识,同步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中国国家能源局10月31日对外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约占中国全部电力新增装机的67%左右,目前可再生能源已成为中国新增电力的主力。
12月15日,国际能源署发布的《世界能源展望2017中国特别报告》显示,中国能源结构将逐步转换到清洁发电,强大的部署和有力的政策持续降低了可再生能源的成本,太阳能光伏将成为中国最经济的发电方式,以水力、风能和太阳能光伏引领的低碳装机容量将迅速增长,到2040年将占总装机容量的60%。
报告预测,到2040年,煤炭在中国一次能源结构中的份额将缩减至45%左右,中国天然气需求将增至6000亿立方米以上,天然气在中国主要能源结构中的份额将从不到6%上升至12%以上。
但成绩与问题并存。首先是补贴投入较大,且缺口严重。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2015年并网的风电项目106.9吉瓦、光伏项目25.9吉瓦、生物质发电项目9.3吉瓦,涉及补贴资金超过500亿元。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中国可再生能源补贴缺口已超700亿元。
为缓解补贴重压,2017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通知出台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拟自2017年7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试行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的核发及自愿认购,尝试通过市场化方式消化电价附加补贴资金,并为配额制的推行和实施提供制度基础。
同时,虽然今年以来,国家相关部门加大了整治弃光、弃风的力度,而且上半年弃风率、弃光率分别下降了7个百分点和4.5个百分点,但整体来说,弃风和弃光率依然较高,西南部水电窝电现象也依然存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核心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更有意思的是,一度被视为没落的煤炭却在2016和2017年连续上演“煤超风”行情。由于煤炭价格从最低谷逐步攀升过渡至大幅飙升,煤炭企业的盈利能力从几乎全行业亏损过渡至大部分扭亏为盈。
看到此,是不是感觉中德两国在能源发展路径上具有某种神秘的巧合呢?接下来的问题是,中国在能源战略转型发展上会开倒车吗?
这显然不会。毕竟,在环保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还回到原来能源使用的老路上肯定是行不通。但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并不会发生颠覆性变化,这点需要社会各界明白其中的道理。
环保和能源使用之间如何平衡不是道简单的一增一减的算术题,牵扯面太广、涉及范围太大,处理起来要尽量多维度进行考量。否则,极易带来负面效应。最近的气荒就是负面效应的产物之一。
综合来看,补贴退出可再生能源只是时间问题,要解决可再生能源发展还得有关键技术上的突破。例如储能技术的突破,这样才能良性发展,才能成为真正有效的供给能源。作为传统的煤炭,加大清洁利用是唯一的出路。倘若梦想再回到煤炭“黄金十年”那只能后果自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