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项目管理>电站事故及应急消防管理 返回

西方模式不能照搬,我国能源转型应走多元化发展道路

作者:赵晓飞 来源:中国石油和化工 发布时间:2017-12-27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随着深冬的到来,保供问题再次成为社会焦点。随着各地煤改气步伐加速,天然气短缺问题日益凸显。日前,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政策研究中心在北京举办了2017(首届)中国能源政策研究年会,会议针对北方地区清洁取暖问题进行了探索交流,并描绘出未来我国能源转型的可行路径。专家普遍认为,我国能源转型之路不可复制西方国家先油气化再低碳化的发展路线,而是要走油气替代和可再生能源替代齐头并进、多元发展的“中国特色”能源转型之路。

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周大地表示,我国地广人多但油气资源短缺,天然气能源不足以支撑全民用气,与此同时,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亦腹背受敌:虽然乘着政策的东风,但需求端并未真正做好大规模接受可再生能源的准备,供给端又受煤电等传统能源的挤压,市场波动很大。因此,未来能源转型势必要集油气和新能源之合力。

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史玉波同样认为我国能源转型应走油气、新能源多元发展之路,单纯的煤改气、煤改电均存在很多现实问题,不足以支撑全民用能。他指出,煤改电方面存在着初装费用高,耗能大,政府年采暖补贴投资大等问题;而煤改气则存在气峰谷较高,气源不足,采暖费用等问题。同时,用气补贴也对政府财政产生了沉重负担。

身处能源转型期,煤炭替代步伐不断加速且成效显著。以北京为例,往年冬季难得一见的蓝天在今冬持续出现。然而由于大面积煤改气,天然气荒、供暖难等不和谐因素也浮出水面,引发社会争议。清洁和保供能否兼得?专家给出肯定答案,并提出:应从提升天然气产业发展和加速多元化供能两方面入手,确保冬季保供与清洁用能同步进行。

中海油研究总院规划研究院资深工程师许江风谈到,我国天然气在气源、管道、储气库、接收站等方面都存在严重不足。许江风建议未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管道增设方面,他提出以管道数量最多的中石油管道分公司为发起单位,成立国家油气管网公司,吸收中石化、中海油以及相关燃气单位入股,以可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和投资。此外还应大力增建储气库,以便在淡季大量购入廉价天然气,避免用气旺季高价购气。

而在能源多元化发展方面,史玉波提出,农村用能清洁化,一定要走多能互补的解决方案。因地制宜地利用当地可再生能源,并形成市场化运营机制,实现环境友好与经济效益共举。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梁志鹏则强调新能源发展应重视终端发展不足问题。他表示,与煤改气、煤改电相比,可再生能源供暖的规模和应用的普及程度远远不够。在可再生能源如何更好的利用方面,不应只关注电,还要更多关注如何在终端消费上直接使用可再生能源。

此外,专家还指出,能源的绿色转型离不开配套设施。可再生能源只有搭配低碳化建筑,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实现煤炭清零。周大地谈到,无论是煤改气,还是煤改电,首先都要求房屋大幅降低采暖需求。许江风也表示,被动式建筑具有优异的保温效果,能够大幅度节能。且成本与当前房价相比几乎可以忽略,建议在大城市强制推行。“如果有地热,加上被动式建筑,再加上光伏,完全可以做到煤炭清零。”

分享到:

关键字:能源转型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