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项目管理>电站事故及应急消防管理 返回

2017年我国新能源车产量创新高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中国汽车报 发布时间:2018-01-18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虽然2017年车市整体增速下滑,但新能源汽车却成为其中的亮点。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生产80.81万辆,约占汽车总产量的3%,同比增长57.78%,完成年初预计目标。由此,新能源汽车市场即将进入年产百万辆的时代。

■政策体系完善 营造健康发展环境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这一成绩的取得与国家政策的支持息息相关。据统计,2017年国家出台了40余项和新能源汽车相关的政策,政策体系的完善营造了持续健康的行业环境。从政策特点来看,一方面更为注重企业和产品质量,提倡扶优扶强;另一方面也为行业提供了稳定的市场预期,有效保障政策延续性。

2017年9月,工信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了《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首次提出“新能源汽车积分”的概念,设置了科学的、与积分相对应的产品技术指标,并且设定年度新能源汽车积分比例要求,明确惩处措施。中汽中心数据资源中心赵冬昶博士表示:“此政策的发布将加速各企业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布局,同时也为新能源汽车市场化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017年12月,财政部等四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免征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的公告》,不但明确未来3年新能源汽车继续免购置税,并且在原有政策基础上简化了申报流程、提高了产品技术指标及检测要求。此项政策的延续实施在补贴提前退坡的大背景下对行业是重大利好,也稳定了汽车企业的发展预期。

■整体市场欣欣向荣 产品结构快速调整

2017年,新能源汽车在经历补贴政策大幅调整退坡的背景下,增长态势依旧,并且在保持增速50%的基础上快速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具体表现为三方面。

一是纯电动乘用车比例显著提升,小型化趋势进一步凸显。

纯电动车一直是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的主力军,近两年来所占比重大幅提升。2014年时,纯电动乘用车占新能源汽车的比重为70%左右,插电式乘用车市场仅比亚迪一家独大;到了2017年,纯电动乘用车占比提升至81%,插电式乘用车市场份额虽然被压缩,但产品方面已形成比亚迪、上汽、吉利、广汽等百家争鸣的格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纯电动乘用车市场占比的提升主要归功于A0/A00级别轿车的热销,占纯电动乘用车市场的70%,纯电动乘用车小型化趋势凸显。此外,以荣威eRX5 EV为代表的紧凑型纯电动SUV也开始崭露头角,价格处于中端水平,精准定位北京市场并获得成功,成为惟一一款进入纯电动乘用车产量前十的SUV。

二是客车市场表现欠佳,大型客车成为市场主力。

2017年上半年客车市场整体表现比较低迷,这一方面受相关政策的影响,如补贴标准、能耗指标等要求的调整使企业上半年处于产品调整布局阶段;另一方面是由于2016年新能源汽车爆发式增长,2017年上半年市场需求有所缓和。不过,下半年市场逐渐回暖,11月和12月客车产量分别高达2.15万辆和3.97万辆,累计占全年产量的57.43%。

在客车市场整体下降的情况下,大型客车(车长大于10米)成为客车市场的主要增长点。2017年大型客车累计生产6.52万辆,同比增长7.72%,市场占比提高15个百分点。各地相继出台了公交车置换为新能源客车的政策,加快了大型新能源客车的推广。

三是专用车配电量受政策影响较大,三元材料电池配套比例提升。

2017年新能源专用车产量突破15万辆,同比增长1.57倍。2016年年底补贴政策调整后,企业不再盲目提升配电量,配电量在50kWh以上的专用车市场占比从2016年的74%大幅降低至37%。此外,专用车配套电池系统能量密度也作为了补贴技术要求,高比能量的三元材料电池在专用车的配套比例进一步提升,从2016年配电量占比44%提升至68%。

■2018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将突破百万辆

随着补贴政策的调整,国家扶优扶强的政策导向对新能源汽车产品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A0/A00级别纯电动乘用车市场前景面临挑战。补贴退坡后,市场对商用车的主导作用逐渐增强,伴随着电动公交车、电动物流车等市场的崛起,商用车对补贴的依赖性也会逐步降低。

根据中汽中心数据资源中心开发的新能源汽车市场预测模型(CEMF)预测结果,2018年新能源汽车市场销量将超过100万辆;2020年将达到195万辆,累计产销超过500万辆。

分享到:

关键字:新能源汽车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