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项目管理>电站事故及应急消防管理 返回

评析万钢“改口”

作者:秦淑文 来源:中国汽车报 发布时间:2018-02-01 浏览:

编前:2018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于1月20~21日在北京召开。论坛上大咖云集,重量级政府官员、业界知名专家学者、中外车企高管等针对行业热点交流探讨、各抒己见,观点精彩纷呈,其中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科技部部长万钢和工信部部长苗圩的讲话。究竟两位部长发言中最大的看点在哪里,值得业内人士细品和深思的地方在何处,本版两篇文章分别进行了评述。

十几年来,在汽车行业人士心目中,科技部部长万钢可以说是中国汽车电动化的符号性人物。他的使命似乎就是要尽早把传统能源汽车扔进历史垃圾桶。令人诧异的是,1月15日,在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召开的“传统燃料车辆动力技术转型升级国际研讨会”上,他“改口”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内燃机仍然是汽车的主要动力。”隔了5天,1月20日,在2018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他重申了上述观点。

一时间,舆论哗然,汽车和内燃机两大行业人士长长地吁了一口气。这是因为去年9月9日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在泰达论坛上透露:工信部正在研究制订禁售传统能源汽车的时间表。一时间,“禁燃”、“禁油”舆论铺天盖地,一种末日即将来临的感觉袭上两大行业人士的心头,大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感。

1月15日之前,人们想当然地以为万钢肯定会赞同禁售传统燃油车;1月15日,万钢这么一说,令人大感诧异,自然产生了一种“万钢改口了”的议论。

在笔者的印象当中,万钢不曾说过要尽早禁产禁售燃油车或者说是传统能源汽车的话,因此“万钢改口”之说并不成立。那么,“万钢改口”的深层意义在哪里?1月15日的那场研讨会是一场“反禁会”,锋镝所向,直指辛国斌的“停售论”。中汽中心副主任吴志新在会上直言:“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宣布要启动研究停售燃油车的时间表,给行业、高校、研究单位等从事内燃机研究的团队也好,包括产业也好,带来了方方面面的压力。”他认为,“内燃机要退出历史舞台还有很长的时间,可能会逐渐退出。”中国工程院院士李骏也表示:“中国内燃机将按照低碳化的方式发展和生存,绝不会在近期没有的!”

其他十多位被万钢称为中外内燃机产业“领军人物”的与会者,虽然没有直接口诛笔伐“停售论”,但列举了一串串即将产业化的新技术来佐证内燃机命不该绝、延寿潜力巨大,间接地指摘“停售论”粗暴草率。

那么,辛国斌冤不冤呢?笔者觉得,既冤也不冤。冤的是,人们不该把停售“传统能源汽车”曲解成“禁燃”和“禁油”。插电式混动车属于新能源汽车,车上也有内燃机,自然不会被禁。“禁燃”、“禁油”之说把辛国斌置于连新能源汽车基本概念都搞不清楚的尴尬境地。另外,现在还不知道最终禁售传统能源车时间表的内容是不是合情合理。不过,根据惯例,人们认定,那张表很可能又是大跃进式的政策。

不冤的是,这一刀切得太狠了,不仅几乎切断了年产8000万台内燃机这样一个大行业的生路,而且让年产近3000万辆的汽车行业顿感即将无饭可吃。拘泥于“新能源汽车”这个概念,有的政府部门管理者难免走上脱离实际、一刀切的路子:只要不是纯电动车、插电式混动车和燃料电池车,都应该归入传统能源汽车这一坨,都将被停售。除了只烧汽油和柴油的车,烧天然气、甲醇、乙醇的车,既用油也用电的普通混合动力车,也都被拨拉到了传统能源汽车这一堆,尽管这些是最现实、见效最快的节能减碳车种,但顶多也只能拿个节能汽车的名号,无缘享受最有力度的财政支持。这还不算,还有可能面临被停售的境遇。

那么,是什么因素刺激了相关政府部门的管理者呢?笔者估计有三点。一是我国的汽车碳排放量还在增加,对于中国兑现巴黎气候协定承诺不利,国际舆论压力较大;2014~2016年,来自煤炭的碳排放持续减少,来自石油的碳排放却在增加。更重要的是,打赢蓝天保卫战成为党和国家必须要打赢的三大战役之一,汽车行业主管部门减排减碳压力山大。二是“咖啡法”达标情况不甚乐观,完不成的可能性较大。三是已经结题的“中国工况”调研项目已出结论:中国在用车真实油耗与国家标定油耗的差距约为3成,这意味着即使2020年乘用车企业平均油耗达到了5升/百公里的目标值,那也有3成水分。再加上已有不少国家提出了禁售燃油车的时间表和意向,于是乎,一把大刀行将举起。自然,内燃机行业要奋起抗争、救亡图存。

很显然,随着“咖啡法”结账期日益临近,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困境凸显了出来。万钢1月20日的发言反证了这一点。一开篇,他就启发人们反思:“新能源汽车发展应该走什么样的路,我们要怎么样走好这条路?”进而又说道,“有必要再去研究怎么样推进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怎么样在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的时候又能保持我们的初衷、我们的初心和我们的使命感”,“我们要更加重视科技创新、转型升级、政策制度和业态的创新。”

万钢“改口”,力道真大。他是全国政协副主席,是国家领导人,一开腔,人们岂能不侧耳谛听?

分享到:

关键字:新能源车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