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项目管理>电站事故及应急消防管理 返回

共享出行:风口之下多隐忧

作者:韩忠楠 来源:中国汽车报 发布时间:2018-02-01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汽车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平稳增长。处在转型升级期的汽车产业,面临着发展方式、产业结构、技术路线的全面变革。在日前举行的2018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政府管理者、学者、专家以及企业家代表,围绕汽车行业如何高质量增长这一核心命题,展开了深入探讨。6~7版总结出论坛上四个关注度较高的话题,从专业视角进行全面剖析和解读。

当电动化成为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的大趋势时,共享化也在悄然之间推动着城市交通的变革。在我国,电动化与共享化通过共享汽车实现了充分结合。目前,我国的共享汽车服务无论在车辆规模、运营技术以及运营能力上,均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不过,当前共享汽车的发展同样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在商业模式上,整个行业还处于摸索阶段。如何进一步激发电动出行与共享的潜能,让其进一步助推城市交通的新变革,一直是行业内颇为关注的焦点。

■从被吹捧到被理性看待

“当前,城市交通资源、道路资源日益紧缺,环境危机与能源危机渐渐凸显,人们认识到,或许共享出行才是解决城市未来交通的高效模式。”在日前举行的2018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环球车享汽车租赁有限公司总经理曹光宇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基于这样的背景,共享汽车已经成为政府、行业、企业、资本市场共同认可的热点。

据数据统计,截至2017年年底,国内运营规模排名前30位的共享汽车运营商投入到市场中的车辆已达到8.9万辆。有行业专家表示,目前我国的共享汽车行业正处于风口期。

然而,风口之下,共享汽车行业的隐忧也逐渐暴露。仅2017年,就有不少共享汽车公司因资金投入大、运营成本高而难以为继,在一夕之间应声倒下。因此,行业内对共享汽车的认识也日趋冷静。

原建设部部长汪光焘表示,虽然目前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让电动出行与共享引领城市交通变革,但讨论的核心和切入点不能全都在分时租赁上。“交通(带来的拥堵、污染等问题)是综合的复杂问题,也是世界各国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任何一种交通方式的改变,都不可能完全化解所有的城市交通问题。”他直言。

“不过,我特别赞成、鼓励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开展分时租赁业务,这样可以帮助消费者更加了解、接受新能源汽车,电动化与共享化将产生一种共赢效应。”汪光焘还表示,分时租赁是一种个性化的交通出行方式,将对城市交通变革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因此理性地推动共享汽车的发展,合理利用分时租赁在城市交通治理中的作用十分有必要。

■2020年市场容量突破360亿元

据统计,截至2017年6月,我国共享汽车的规模为4万辆,其中95%为新能源车型,无论总量还是占比,均已超过德国和美国;但仅在去年下半年,国内排名前30位的共享出行公司所投放的汽车数量已超过此前的总量,累计近9万辆。宝驾出行(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李如彬表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前景与共享汽车紧密相关,共享汽车已经成为新能源汽车推广的重要手段。

李如彬预测,到2020年,国内共享汽车企业将达到1万家,车辆规模将达到100万辆,市场容量超过360亿元。李如彬认为,借助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创新技术,共享汽车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交通拥堵,还能推动传统汽车租赁行业的服务升级,发展前景极其广阔。在他看来,目前我国共享汽车行业将迎来全面爆发的重要阶段。

■商业模式有较大扩展空间

虽然行业内已对发展共享汽车的积极意义达成了共识,但突破盈亏平衡点一直是从业者面临的难题。普华永道思略特合伙人彭波认为,共享汽车的商业模式可扩展的空间很大,因为共享出行这个业务本身承载能力很强,这意味着它的生命力也会相对较强。

彭波介绍说:“共享汽车能为新兴技术提供最快的应用场景,比如人机交互、自动泊车、电子支付等。目前共享汽车已经成为电动汽车重要的推广模式,未来无人驾驶发展成熟后,也将率先在共享汽车上得到应用。从这个角度来看,虽然目前共享汽车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但在商业模式上,它可扩展的空间非常广阔。”

对此,上海国际汽车城(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荣文伟特别强调,虽然目前共享汽车企业很难实现盈利,但大家必须保持一份理性和坚持,这样才能推动共享汽车走出培育阶段。

分享到:

关键字:新能源车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