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今日,吉利控股发布消息,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耗资近90亿美元成为奔驰母公司戴姆勒集团最大股东之际,《人民日报》在2月23日的02版及时给出“点赞”,称吉利用了16年已成为拥有吉利、沃尔沃、领克、宝腾、路特斯等十大品牌,年销售汽车182万辆、营收预计超过2700亿元的全球汽车集团。
财经作家邱恒明称:一个中国“傻小子”,在主流汽车行业,不断地颠覆我们的认识,干出了轰动全球的事。
为什么入股戴姆勒?李书福认为:“全球汽车行业面临巨大变革,有变革就有机会,机会巨大,挑战也是巨大的。如何抓住机遇?必须要协同发展,共同占领技术制高点,尤其是在数字技术、线上技术取得主动权。”在李书福看来,戴姆勒是全球汽车领导者,在电动化、智能化、无人驾驶与共享出行各领域都是引领者,从战略协同的角度,戴姆勒与吉利、沃尔沃产生协同效应,这是吉利入股戴姆勒的一大原因。
近年来,随着汽车行业发展变革以及中国政策规定,新能源汽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有舆论指出未来新能源汽车将成为中国十大最赚钱的行业之一。
但在汽车行业人士看来,这样的论调背后仍有几大问号。
一、新能源汽车到底能不能赚钱?
二、在热钱追逐与人才聚拢的热潮下,新进入的新能源车企有多少成果?
三、在新能源汽车行业中有多少风险存在?
根据资料统计,目前中国新能源车企按照属性大致划分为几大类。
一类是截止2017年7月,15家已经获得国家新能源生产资质车企。
15家拥有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车企
上述15家拥有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车企,总投资金额累计达到327.73亿元人民币。
造车新势力融资情况
第二类,依靠代工资质生产的新能源车企
除了以上15家拥有生产资质的新能源车企之外,中国市场上还存在一批像蔚来汽车等依靠代工资质生产的新能源车企。
根据媒体公开报道显示,蔚来汽车前后已经完成5轮融资,融资金额超146亿。紧随蔚来的小鹏汽车尽管融资规模不如蔚来汽车但也已经超过50亿元,而且这仅仅是A+B两轮之后的规模。除此之外,威马汽车B轮融资63.59亿人民币;拜腾汽车融资超16亿人民币……
综上来看,拥有新能源生产资质的车企加上车企新势力源源不断的后续轮番融资,新能源车企就以吸入超千亿元人民币的涌入。
投资风向标转移 资本为啥全部聚焦到了新能源汽车领域?
为什么以往在金融、保险、IT、房产领域翻江倒海的资本此次全部聚焦到了新能源汽车领域?
经济领域人士指出,在目前金融保险、房产出现管控,IT急需与实业结合的大背景下,热钱聚焦到投资大、回报大、新生的新能源汽车领域是整个资本风向标转移的写照。
资本的较量
梳理新能源汽车新进入企业的背后投资人发现,腾讯、京东、百度等投资蔚来汽车,阿里投资小鹏汽车等现象,表面上看是新能源车企间的竞争,其实背后却隐藏着资本的较量。
一方面资本看中新能源行业发展前景,另一方面资本投资与新能源车企之间又有很深的渊源,比如,小鹏汽车创始人兼董事长何小鹏曾任职于阿里;蔚来创始人李斌与腾讯等投资人在移动出行领域联合投资了摩拜等一批新兴企业;百度投资威马等企业希望落地百度智能互联与自动驾驶系统……各种关系背后也就很容易看懂资本在这些新兴汽车企业身上投资的目的。
目前中国市场房产遇调控、万能险管控、金融、IT行业格局已定。资本急需寻求下一个投资突破口,而新能源汽车行业正好符合资本寻求的长线发展要求。
在逐利性的资本看来,新能源汽车拥有发展体量大,根据中汽协预测2018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突破100万辆规模;此外,中国政府也希望通过新能源汽车实现有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的转变。
造车是一个很烧钱的事 政策、竞争、资本加剧行业不确定性
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曾公开表示:“造车就是一个很烧钱的事,所以新创企业想要造车,至少需要200亿以上的资金准备,否则别想做好。”但舆论指出,市场并不是以谁家融资多就倾向于谁,谁能烧钱烧到最后谁就是赢家。市场风险因素是诸多新兴车企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
首当其冲的来自政策的不确定性,自2009年国家提出发展新能源汽车至今,国家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规来支持发展新能源。作用最显著的便是新能源补贴政策和开放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但随着政策补贴退坡直至退出;生产资质不再继续开放甚至希望车企进行生产资质内部消化。这样的举措无不透露一个令新能源车企感到不安信号,新能源汽车将逐步实现市场化竞争,依靠补贴完成投资回报的思路很难维持。
其次,新能源市场竞争加剧为市场增加许多不确定因素。
过去舆论多次诟病,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由于地方与中央补贴的双重加持,使得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仅以2016年、2017年两年的销售数据来看,2016年新能源销售50.7万辆同比增长53%,2017年销售77.7万辆同比增长53.3%。
跨国车企新能源规划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各大跨国车企也在不断涌入,试图瓜分新能源市场,大众汽车未来在华布局40万辆新能源汽车;奔驰在华投建新能源汽车电池合资公司;宝马在华建立电池工厂等。这些举措表明,跨国汽车公司已经开始在产品竞争力上布局,在未来两到三年内,都将对现有的新能源市场产生不可小觑的挑战。
同时,随着新能源补贴政策的退坡,在市场化竞争的大背景下,跨国车企势必将对中国新能源市场格局带来一次新的“洗牌”。
相比之下,新兴新能源车企目前的发展成果并不乐观。除了既定的传统品牌新能源汽车产品投放市场外,一些新创车企特别是造车新势力,大多数存在于玩概念车、说未来规划阶段。投入产出比过低也成为绕不过去的现实问题。
以融资最多的蔚来汽车为例,尽管在声势与品牌上形成影响力,但目前在制造环节依靠江淮代工的背景下仍没有拿出流水线量产产品,只是依靠手工打造试生产。另外在汽车关键的销售渠道环节,蔚来汽车目前也并未披露更多信息。显然,200多亿的融资并没有出现舆论期盼的结果。
那么200亿元在传统汽车的体系中能产出什么?以吉利联合沃尔沃打造的CMA平台为例,耗费100亿元人民币打造出的这一平台通过几年时间可以为两个汽车品牌提供多款车型。对比看来,吉利投资的100亿元人民币还比不过新创车企的几轮融资,以此来看,体系的欠缺使得新造车企业不得不面对基础不牢固的问题,大笔资金用在造声势上而无力关注基础发展。
投入产出不成正比,这对于资本投资来说可谓是巨大隐患,那么新造车企业为何如此着急?投资领域人士分析,投资者需要给资本一个故事,从而吸引资金。从目前新造车企业不断发声来看,这些发布会或者产品售卖还没有到消费者层面,而是给资本一个交待。
“新造车企业的核心无非是将资本与产业拉长,BAT一派利用资本的形式进行拉锯战;宝能派将产业拉长,通过收购整车企业形成制造、售卖、售后、保险等汽车全产业链布局,从而消耗资金。”在专家看来,新造车企业的多个发展思路目前都在聚焦热钱,一旦市场出现变化,整条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某一环节出现问题,资本将很有可能会出现收紧甚至撤资,这对于烧钱的新能源造车企业来说无疑是釜底抽薪。
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发展,我们都在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