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筹谋近两年,天津中环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环股份”,002129.SZ)逾6亿元的重组计划宣告折戟。
2月9日,中环股份发布公告称,根据证监会并购重组委召开的 2018 年第 10 次并购重组委工作会议审核,公司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暨关联交易事项未能获得通过。此前,中环股份披露收购方案,拟作价6.44亿元,收购国电光伏90%股权。
而在2017年12月,国电光伏所在地江苏省宜兴市经济开发区政府工作人员曾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上述收购基本会完成,只是涉及到两个国企之间的收购,时间上会比较长。然而,话音刚落,交易便陡然生变。中环股份董秘处工作人员向本报记者表示,目前管理层正在针对证监会的决定商讨对策,如有新的进展会及时公告。
曲折的收购路
中环股份的前身为1958年组建的天津市半导体材料厂,其主要业务为半导体节能和新能源两大产业。
2月27日,中环股份发布2017年业绩快报,2017年,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约95.14亿元,同比增长40.2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60亿元,同比增长39.29%。
不过,其收购国电光伏的计划进展却未能如业绩表现般尽如人意。
早在2016年4月,中环股份股票开始停牌。当年7月,中环股份披露收购方案,拟以7.74元/股向国电科环发行股份,购买其持有的国电光伏90%股权,作价6.59亿元。同时,中环股份向包括中环集团在内的不超过10名特定投资者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用于国电光伏厂房及公辅设施的修复与维护,以及相关并购整合费用。
但因为国电光伏业绩连续亏损,外界对此次收购的质疑声不绝于耳。
随后,2017年9月,中环股份披露了新的收购方案,不过国电光伏90%的股权估值调整为6.44亿元,而本次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发行价也从最初7.74元/股降至7.69元/股。收购完成后,国电科环仍持有国电光伏10%的股权。据悉,此次收购剥离了国电光伏无效及低效资产,其保留了国电光伏的优良资产,包括国电光伏宜兴基地内的土地1316亩、全部房屋、公辅系统、高效HIT电池研发线等。
据悉,国电光伏为国电科环全资子公司,位于江苏省宜兴经济开发区,基地按1GW产能规划设计,建有高效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研发线、晶硅电池生产线、薄膜太阳能电池研发线等。
据国电光伏财务报表显示,国电光伏2015年至2017年1~6月营业收入分别为0万元、0万元、142.74万元,对应净利润为-12.76亿元、-4.65亿元、-0.13亿元。
记者查阅国电科环2015年财务报表发现,当年由于光伏产品及服务行业的竞争加剧,国电光伏基础建设投入较大等原因,而其电池片制造等业务却逐年下降,导致资金匮乏,从而使其EPC业务也逐年大幅下降。于是国电光伏被逐渐从国电科环剥离,于2015年一直处于停产的状态。
2017年12月,记者走访国电光伏厂区时看到,该公司各车间大门紧闭。该厂滞留的员工向记者表示,2015年,国电光伏逐步关停了年产能为180兆瓦的晶硅电池生产线、年产能400兆瓦的组件生产线及年产能为60兆瓦的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线。到了2015年8月,厂区已停止了全部生产活动。向外租赁厂房成了公司目前主要的收入来源。
而此次作为收购方的中环股份,正是其“租客”之一。中环股份通过租用厂房的形式,开始实施其5GW高效叠瓦组件项目和10GW高效太阳能电池用超薄硅单晶金刚线切片产业化项目。在记者走访期间,部分设备已进入试运行的阶段。
有业内人士认为,国电光伏之所以能被中环股份“相中”,得益于其比较完备的土地、厂房、及配套设备。如果收购成功,可以为中环股份大幅缩短项目建设周期。
中环股份曾在回复深交所问询函中表示,本次交易符合交易双方的战略发展方向,双方拟围绕国电光伏宜兴基地开展合作,并在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基础上, 致力于构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大用户直供电、光伏电站资源开发等领域进一步探讨深入合作。
不过,中环股份同时表示,交易有利于提高公司中长期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同时前期项目业绩逐步释放,综合盈利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但由于本次交易资产整合与国电光伏业务规划的实施需要一定时间完成,短期内公司存在即期回报指标被摊薄的风险。
如今,该交易计划未能顺利推进,当被问及公司是否会继续跟进收购时,中环股份的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目前管理层正在针对证监会的决定商讨对策,但该人士并未透露具体细节。
此前,上述宜兴项目主要实施主体的中环应用材料有限公司一位管理人员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收购无法完成,将会继续以租用的形式继续开展项目。
凶猛的扩张者
停牌500余天,复牌归来的中环股份,除发行股份购买国电光伏外,还对多个项目进行增资扩张。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2017年,中环股份相继开展了超薄高效太阳能电池用硅单晶切片,可再生能源太阳能电池用硅单晶材料和超薄高效太阳能电池用硅单晶切片产业化工程四期等多个投资项目,投资金额约为182.14亿元。
按照规划,扩张后的中环股份到2019年年底的单晶硅产能将达到23GW。
值得注意的是,中环股份2017年的营业收入才为95亿元左右,目前的投资金额近乎其营业收入的两倍。
值得指出的是,目前光伏行业多个公司亦在先后增资扩张。除了中环股份,另一单晶巨头隆基股份也发布了产能扩充战略3年规划,按其计划,2018年底单晶硅产能将达到28GW,2020年底达到45GW。
而多晶领域的行业巨头也动作频频。通威股份从2017年1月到11月,先后在四川、内蒙古投建多个光伏能源项目,累计投资额高达330亿元。在建项目完成后,其多晶硅产能将进一步提升,将达到7万~8万吨,2020年或将达到10万吨左右。保利协鑫能源在2017年4月便发布了6万吨的扩产计划,预计到2020年,其多晶硅产能将达到12万吨左右。
光伏市场的持续盛况,让越来越多的光伏企业也加入到了这新一轮的产能竞赛。不仅行业龙头企业如此,像东方日升等中等体量的企业也参与到其中。继2017年年底公布80亿元的扩产计划后,东方日升于近日又宣布投入20亿元建设新项目。
不过,随着产能竞赛的升级,企业的负债率也在节节攀升。以中环股份为例,2015和2016年,该公司最近两年的合并口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51.09%、53.66%。截止到2017年三季度末,中环股份负债率上升至57.94%,较2016年底提升了近7个百分点。
国家能源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光伏发电市场规模快速扩大,新增装机5306万千瓦。而光伏企业的产能扩张,也引起了业内人士的担忧,不少人士对2012年光伏产业的产能过剩危机仍心有余悸。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心研究员时璟丽认为,2017年,光伏新增装机5000多万千瓦,确实偏高。时璟丽分析道,光伏发电作为清洁能源是必需的,但它要与现有的电力系统配套。而我国目前的电力系统调整,替代需要一定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光伏发电目前的态势,是不完全可持续的。
时璟丽表示,针对这种情况,只能是通过市场来调节,政府不适合做过多的干涉,政府只能在其中制定政策,调整政策,搭建一个平台,而这个平台对所有的企业都是公平的。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从生态文明建设,及能源转型发展角度出发,以光伏为代表的非化石能源的占比远远没有达到我国的既定目标,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