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春节后的汽车大新闻接二连三,热闹非凡。2月23日晚,长城汽车和宝马先后宣布与对方达成合作意向。长城汽车在港交所发布公告,宣称与宝马签署合作意向书,双方将以合资公司的形式开展合作,聚焦新能源汽车及未来技术。宝马则声明双方的合作将促进MINI品牌业务发展,并且承诺不会新建销售和服务渠道。
另据了解,在双方拟成立的合资公司中,长城一方将是大股东,宝马一方则占少数股份。
从已经披露的信息内容来看,双方目前的合作意向仅限于MINI电动车的中国本土化生产。这被不少媒体理解为:为了应对即将在中国正式实施的“双积分”政策,双方各取所需。
在笔者看来,若两者的合资仅是为了“双积分”达标,那可就偏离了方向,让人失望了。
首先,这与当前我国提倡的新建中外合资纯电动乘用车企业初衷不符。
我国相关管理政策明确表示,新建中外合资纯电动乘用车企业投资项目按照《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办理核准。根据这一规定,被国家发改委批准的第一家也是目前惟一的中外合资纯电动乘用车企业——江淮大众,被明确要求需设立全新自有品牌和商标、创新技术合作和商业模式。但是,长城与宝马的合资,宝马方面已明确是为了宝马MINI的中国本土电动化生产,这显然不符合政策所倡导的模式。
其次,生产MINI的电动车型未必能解合作双方的积分之困。
MINI本身就是相对小众的品牌,其电动车型与燃油车型相比,未必能有什么竞争优势,况且现在市场上比较受欢迎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和车型多是独立打造,从燃油版车型简单改为电动版,不是一个好选择。
自江淮大众开始,众泰和福特、东风和雷诺-日产联盟、长城和宝马等中外合资纯电动乘用车项目的消息就陆续传出,这也在业界的预料之中。对于新一轮电动汽车合资潮,赞同者有之,强烈反对者也不少。
赞同者多认为,如今的合资已与以往大有不同,中方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积累可能比外方更加雄厚,在合资公司中,双方更加平等,中方也更有话语权,中外双方一起合作、研发全新的品牌和车型,不失为一种好模式。
反对者则认为,既然中方有了很好的基础,甚至在某些方面取得了先机,完全可以独立发展,为啥还要找外方合作?
在笔者看来,合资合作虽然不能一概而论,但如果只是为了短期的某种利益在一起,只能是与虎谋皮。长城在宝马之前并未与任何外资企业进行过合资,但这并不影响其成为中国汽车品牌中的佼佼者。
新能源汽车虽是长城当前的短板,但其掌门人魏建军想弥补这个短板肯定没有将所有希望寄予与宝马的合作。去年的广州车展,WEY品牌展出了旗下插电混动SUV P8和纯电动概念车XEV,其中P8是中国首款豪华品牌插电混动SUV。长城还专门历时5年精心打造了新能源汽车平台——Pi4。此外,今年1月,长城在奥地利成立了主攻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的欧洲研发中心。显然,长城的新能源汽车战略,还是“以我为主”。
笔者想提醒的是,当我们因自己的不自信,总在一次次的中外合资中说“某中方企业抱上了某外资企业的大腿”或者“终于圆了合资梦”之时,是否应该回归一个最根本的问题:汽车领域的合资,谁又真心会将自己的核心技术让给他人呢?这也是过去的中外合资方式被人诟病的根本原因所在。这次长城和宝马“联姻”,恐怕也难过这一关。
不管怎样,笔者还是希望今后类似的车企“联姻”,莫仅低头看积分,还请抬起头来,看得远些,把握好方向,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