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项目管理>电站事故及应急消防管理 返回

央企报出领跑者新低价,民企的路在哪里?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能源一号 发布时间:2018-03-09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在最新的白城“领跑者”项目上,华能、中广核等多家央企都连续投出了0.39元/千瓦时的低价标,业界一片哗然。央企的加入,让本来火药味很足的领跑者项目,再次硝烟弥漫。

领跑者的创纪录低价,民企组件厂商还有活路么?

领跑者项目上央企的超低竞价,意味着今后组件价的厮杀将更加激烈,而这种现象可能不一定是突破常规,反而可能越来越多。

中国光伏电力投融资联盟秘书长彭澎指出,“光伏电价降低后,会更吸引到大资金的进入。”她提出这一看法的理由是,电价下降带来的是现金流的改善。如果0.39的电价,补贴就不到2分钱了。项目的现金流可以说是月月结算95%,简直完美。对于大资金方来说,并不求太高的回报率,只希望稳定。因为他们在前端的融资成本很稳定,那么在中间吃1-2个点就能接受,关键是靠上规模。所以在光伏通过降价提高现金流质量之后,会吸引更多低成本的资金进入的。

上述观点如果完全成立的话,这样一个逻辑是否就可能形成:低价质优的组件---赢得更多大央企订单并竞标更多的领跑者项目(或其他)---产品用得好---央企再购买合作组件---下游有现金流和利润---大规模扩产继续。

组件企业需要更多类似央企、国企这样的订单。与此同时,它也会向上游寻求质量更好、价格更低的材料,最终受益者就是硅厂、电池厂、电池组件设备厂、辅材等全产业链。

当然,肯定也有人站出来,并不同意笔者的看法,还是认为价格不要降太快为好,毕竟很多民企还不能像央企那么有底气、有魄力、有低成本融资的能力,而且很多民企也要参与竞标呀!

但有一个观点是确定的:“谁能在更大范围内掌控成本,压缩成本,谁就能成为赢家。”(来自博众证券分析师孙文胜)

说到成本和价格,又需回到上游原材料的话题了。近期,单多晶的价格也有了明显的下滑,这对于组件和电池等下游,算是利好消息了。2月23日,单晶硅片价由4.8元/片调整到4.55元/片,4个月内第五次降价,累计降低了20%。

而PVInfoLink的数据也显示,晶硅片龙头厂隆基降至每片4.55元,其余单晶硅片厂商也纷纷跟进后,本周市场价格仍持稳在国内每片4.5-4.55元人民币。多晶硅片也持续跌价,国内价格来到3.6–3.75元。单多晶硅片价差达到0.7元/片。

孙文胜认为,单晶金刚线切割技术效果比多晶更好,但差距已不明显,全部采用金刚线切割的多晶硅片与单晶硅片竞争态势已恢复到2016年之前的水平,而当时多晶市占率超过八成,性价比高,竞争优势明显。

“2017年单晶企业伴随着政策红利,抢占了市场,2018年或通过价格战来抢市场”,有业内专家分析,“需要注意的是,单晶企业的这种打法只有硅片、电池及组件一体化企业才能玩。当前,单晶硅片价仍比多晶高出了0.7元/片,市场上交易不算特别多,单晶一体化企业让出了硅片利润,通过低价销售组件,以综合低毛利来获得订单。”

话说回来,单多晶产业的这轮变迁、领跑者出现又一轮超低价,可能意味着组件及上游产业会有如下变化:

第一,纯粹的单晶组件或只做电池的公司,发展空间或将受限。如能完成类似隆基股份这样的一体化产业链之后再参与低价竞标,或许会有优势。

第二,多晶硅片的优势将凸显。作为市场主流产品,多晶目前拥有70%的实际市场份额,且是70GW的大体量。每个环节上,都有成批的龙头公司在做专业化的事情。上下游市场化一同协作,已是十分成熟的产业分工。

第三,另一类赢家可能属于晶科、正泰、东方日升、阳光电源、华为等公司。它们都已完成了前一轮的业务扩张,正抓紧把握分布式、储能等环节并积极扩大版图。凭借多年的征战经验,它们了解市场运作方式,容易巩固竞争力。

“多晶的这几次降价,属于主动行为,不是因为需求下滑而影响到销售,而是它们注意到了客户的电池及组件的价格下滑,给客户让出了一定利润空间、所以硅片厂调价后也有交易量。多晶的每次降价,也并不一定跟随单晶步伐,幅度和时间都不同。前者的价格策略是,跟着电池组件客户的经营情况进行有节奏的调整,这样可确保客户在整体淡季时以合理的低价接到单子、并有基本利润。”一位市场观察者这样评价。据了解,协鑫集团的硅片厂在春节期间三班倒满负荷,多晶电池组件的客户也保持基本负荷,比如阿特斯等这样上马了“多晶黑硅+PERC”的企业,企业负荷更达90%以上。

一位央企前高管也对笔者表示,未来央企会继续抢单,不是为了压倒谁,而是就自身情况如项目盈利、融资成本等综合考量。因此,0.39元也不用大惊小怪。所以无论是上游还是下游,练好基本功是第一位的,这样才能继续在市场中取得优势地位。

分享到:

关键字:光伏 降价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