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并网调度>构网型储能技术 返回

当政策优势不再,中国企业如何与LG化学/三星SDI/松下正面PK?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锂电大数据 发布时间:2018-03-27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站在风口的锂电池得以蓬勃发展,尽管日韩企业对中国市场这块肥肉虎视眈眈,但得益于政策优势,中国企业获得喘息时机迎头直追,出现以宁德时代为代表的优秀企业。

过去几年来,由于日韩企业无法登上中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白名单,无法享受政府补贴,日韩企业不得不放慢进入中国市场的脚步,一些扩产计划暂时搁浅。

但日韩企业并不会轻易放弃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行业分析预测,到2020年中国电动汽车保有量将超过500万辆。随着新能源汽车补贴逐年退坡,补贴对车企选择动力电池的影响力正在减弱。当政策红利不再,在没有补贴的市场环境中,中国企业将与日韩企业正面展开竞争,LG化学、三星、松下正等待政策变动,伺机而动。


LG化学:已被大众选为供应商

近日消息,LG化学表示已被大众集团选为电动汽车电池供应商。LG化学一位高管透露公司已经接到大众的意向书,不过目前双方尚未正式签署协议。对电池企业来说,选择优秀的车企合作至关重要,在全球20大汽车品牌中,LG化学已与其中13家展开合作。截至去年,LG化学已与全球约30家汽车制造商达成供应协议,价值42万亿韩元。

LG化学主要走的是三元路线,其正极材料主要是三元NCM,部分三元材料自给自足,同时公司研发出隔膜陶瓷涂布技术,获得了市场认可。在知名研究机构Navigant Research发布的锂离子电池竞争排行榜中,LG化学高居榜首。

LG化学首席执行官表示,由于电池需求不断上升,特别对电动汽车和储能系统电池的需求,LG化学的营收将在未来两年内增长40%。未来两年内,该公司营收预计增长10万亿韩元(合93亿美元),其中电池的收入将占到“约一半”。其在采访时也曾说:“很难说未来会在中国市场上发生什么,但从长远来看,当中国政府停止提供补贴时,商业将会有机会。”

为应对锂、镍和钴等原材料价格的波动,LG目前正在制定计划,包括合作生产或成立合资企业。3月初,LG化学表示还将与印度车企合作开发锂聚合物汽车电池,LG化学将提供一款基于镍钴锰(NMC)化学产品且具有高能量密度的锂离子电池,专门应用于印度市场。

三星SDI:抢占上游资源

三星SDI动力电池正极也使用三元材料,符合市场发展主流,其封装形式以方形为主,同时积极跟进21700电池的生产。目前三星SDI电池生产分别在天津、西安、无锡三家工厂。

尽管经历了西安工厂暂停扩建、天津工厂股东转让股权等挫折,而被外界称正在中国市场溃败,但三星SDI并未放弃中国市场,其在无锡新建中大型电池工厂的计划仍在进行中,并将于2019年开始量产。此外,三星SDI还计划在2019年至2023年间,逐步将西安市、天安市、蔚山市工厂的生产转移至无锡市。

为应对上游原材料上涨的态势,三星SDI也积极展开了一系列布局。3月初消息,三星SDI将携浦项钢铁斥资 575 亿韩元(约 5,402 万美元)在智利设立阴极(Cathode)工厂,工厂预计 2021 年下半投产,年产量达 3,200 吨阴极。智利的合资企业将给三星带来稳定的锂电池原料供给,未来无须担心阴极供给短缺。

随后,三星SDI关联企业三星物产又与刚果一家矿企洽谈采购钴的长期合作协议,加入钴争夺大战。上月三星SDI表示计划买入一家回收公司的股份,确保长期钴供应的协议。

松下:大连工厂开始量产

日本巨头松下也没有停止在中国扩张的脚步。3月13日消息,松下在大连的工厂已经开始量产供货,该工厂是松下在华首个生产车载用方形锂离子电池的生产据点,工厂投资500亿日元(约4.12亿美元),主要为北美和中国市场供货。除了大连工厂之外,松下或将与两家江苏省工厂合作,生产新能源汽车电池,以扩大在华电池产能。

前段时间,松下还被爆出正考虑将一家生产安防摄像头的中国工厂进出售,预计将获得4.5亿美元,外界表示松下有可能将这笔资金投入到扩大电池工厂上,继续扩张在华业务,抢占在华汽车电池市场。

在与车企合作方面,3月初时,北汽与松下进行关于深化合作的谈判,两家公司已在纯电动汽车领域开展合作,欲将合作扩大到智能汽车领域而进行谈判。

松下动力电池主要走高镍三元路线,其圆柱形电池能量密度世界领先。最新一代18650电池正极采用NCA材料,负极使用硅碳复合材料,单体能量密度可达250Wh/kg,而即将上市的Model 3使用的21700圆柱形电池单体能量密度更是提高到340 Wh/kg,是目前市面上单体能量密度最高的电池。

分享到:

关键字:锂电池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