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项目管理>电站事故及应急消防管理 返回

动力电池回收行业遭遇4大“拦路虎”

作者:黄诚 来源:电动汽车资源网 发布时间:2018-04-28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新能源汽车在国家和市场的双重支持下飞速发展,截至2017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已达180万辆,在全球累计销量中超过50%。动力电池作为保证新能源汽车源源不断的动力的根源,也在其带动下发展迅猛。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动力电池产量44.5GWh,同比增长44%。2017年中国动力电池产值725亿元,同比增长12%。随着我国动力电池产量的不断提高,动力的电池退役也将渐成规模,车用动力电池退役后,需要考虑回收再利用的问题。那么在回收过程中,又会遇上哪些阻碍呢?

1.动力电池制造和工艺复杂,拆解难度高

动力电池进行回收,首先要做一个步骤就是将其进行拆解,但市面上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动力电池。在即将实施的新版电动汽车术语标准中,电池按封装形式就分为三种,包括圆柱形电池、方形电池和软包电池,如果按电池材料分,则更多。每种类型的动力电池都拥有其复杂的制造技术和工艺设计,所以在拆解过程不可能一味地自动化处理。这就意味着,在自动化水平不高的情况下,拆解过程需要通过人工完成,而每个工人的技术水平是不统一的,不统一的技术水平再碰上不统一的电池类型,拆解难度可以说是非常高了。在拆解过程中一旦出现什么失误,就可能会产生污染或者安全问题,而这两种问题都是十分危险的。

2.回收电池品质不统一,且处理技术欠缺

根据业内标准,当电池容量衰减至额定容量的80%以下时,动力电池就不适用于电动汽车上了,需要进行梯次利用。而当电池容量衰减至额定容量的20%以下时,就要进行拆解回收。在回收过程中,每个动力电池的品质都是不一样,保留的数据也不一定完整,这就需要进行具体的检测,无疑是增加了回收过程中的成本。并且,不同电池的内阻特性、电化学特性、热特性不同,电池的不一致性和可靠性都无法完全得到保证,万一有电池出现了问题却没有被检测出来,就会给之后的各个回收过程带来安全风险。此外,梯次利用虽然是一个有效的回收再利用手段,能让理论上不适用于电动汽车上的电池,可以再应用于太阳能和风能发电系统、储能电站、移动基站、低速电动车等领域,但是工程实际应用、回收处理再资源化工艺设备力等方面我国的技术还十分欠缺。

3.电池回收成本高昂,经济效益一般

目前国内市场中动力电池的产值很高,但在回收方面带来的经济效益就没有那么明显了。一家采用机械法和湿法回收废旧磷酸铁锂电池的公司,回收处理1吨废旧磷酸铁锂动力电池的成本为8540元,而再生材料的收益仅为8110元,亏损430元。之所以动力电池回收的经济效益不高,是因为目前国内市场中的动力电池的大部分以磷酸铁锂、锰酸锂为主,而其原材料的价格相比其他动力电池的材料来说偏低。除此之外,在回收的过程中,人工和资源浪费产生的成本也很高。前面笔者提到过,由于动力电池制造和工艺的复杂性,回收拆解过程大部分需要人工完成,这就需要一大笔人工成本。此外,由于是人工拆解,过程中还容易出现失误问题,导致资源浪费,成本增加。

4.回收网络尚未完善,相关标准惩罚不足

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动力电池报废量将超过24.8万吨,大约是2016年报废量的20倍。面对即将到来的动力电池回收潮,我国的回收网络还不够健全,市场没有建立有效的回收模式,不够规范。动力电池如果被一些不符合相关标准和法规的私人企业回收,就容易出现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如果这些被私人企业回收的电池再次流入市场,还会给人们带来安全隐患。再者,就算动力电池被符合规定的相关回收企业回收,但如果他们在回收过程中不按规定的流程和标准进行,也不会受到什么具体的惩罚。就拿2018年2月最新实施的《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余能检测》来说,它只是对动力电池回收余能检测制定了一个标准,却并没有制定一个具体有效的奖惩办法。这也就无法保证,相关的动力电池回收企业在回收过程中能完全符合相关标准和规定。

在动力电池回收潮即将到来之前,我们应当了解在回收路上会遇到什么阻碍。动力电池回收企业也应该针对每个问题,完善相关的技术和执行标准,这样才能让我国的动力电池回收潮来的安全、来的规范、来的有效益。

分享到:

关键字:动力电池回收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