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项目管理>电站事故及应急消防管理 返回

燃油车电动车谁主沉浮?

作者:许江风 来源:石油商报 发布时间:2018-05-03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代步工具是人类出行最原始而长久的需求,从汽车替代马车大幅提升了出行效率和活动范围后,火车和飞机的发明与应用,再次拓展了人类活动的空间,伴随催生了满足动力燃油需求的庞大石油工业体系,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随着技术进步,人们创造性发展了电动汽车和电气化火车。然而与庞大的燃油车相比,电动车还是星星之火,未来是否可以燎原?燃油车与电动车谁主沉浮?

关于燃油车。燃油车高速发展带动人类投入巨资进行油气勘探开发,从陆地到沙漠再到海洋,不断增加投资、增加石油产量满足其需求,产出的石油还要经过远距离大型油船海运,或管道陆路等运输,同时还要投巨资建设炼油厂,最后还要建设巨大数量加油站,满足人类出行加油需求,从而形成资产规模庞大的石油工业产业链,石油因此获得了“工业血液”的光荣称号。

加油站需要储罐储存成品油,鉴于油是易燃烧爆炸危险化学品,因此需要安全距离,从而形成由专业人士经营管理的加油站。液化天然气(LNG)加注站、压缩天然气(CNG)加注站同样也需要储罐,也需要安全距离,从而形成具有较大独立空间的加注站,为节省土地、投资和人力,可以集成发展车用多种形式加注站。无论是燃烧成品油,还是燃烧LNG/CNG,都需要内燃机产生动力,只要燃烧就会消耗氧气,排出污染严重的汽车尾气。

内燃机汽车对于驾驶员的专注度要求较高,而人性弱点在驾驶过程中就会充分暴露,各种各样的违章、疲劳驾驶层出不穷。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中国去年发生的车祸死亡人数已达30万。笔者认为,比燃油车尾气排放产生污染更严重的是安全因素,而这是燃油车无法克服的最致命的弱点。

关于电动车。电动车电池虽然存在储能技术尚有欠缺、生产存在污染、续航里程有限,废旧电池难以处理等各种问题,但是电动车在人群密集的城市中心区是不直接产生污染的,电池制造可以在环保容量大、人烟稀少的地区投资建厂,废旧电池的利用和处理也可能在远离城市的区域。目前,人们在电池储能技术领域的创新和发展逐渐累积,电池的能量密度不断增加,生产成本不断下降,续航里程不断延长,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强。

例如,深圳市公交汽车已全部换成比亚迪电动车,今年深圳市出租车也将全部完成电动车的替代。每辆出租车售价36万元,政府补贴10万元,比亚迪所生产出租车续航里程也超过400公里,后半夜充电成本每度电只有0.5元左右,大大节省了动力成本,深圳市出租司机月收入在一万元以上。

电动车充电的充电桩,不像成品油、LNG/CNG 一样需要储罐和安全距离,只要有停车位,不论是私人、单位、公用的只要安装上适宜的充电桩就能实现充电功能。在互联网时代共用共享是发展趋势,充电停车位在满足自己需要的同时,还能成为盈利的资产,何乐而不为?

随着电动车的发展,更加分散而便利的充电设施将成为发展方向。电动车在后半夜人们睡觉后充电,用掉大量富余而便宜的电力,用电高峰时也可以向电网卖电,因此,未来规模庞大的电动车就成为调节电网运行,削峰填谷打造坚强智能电网的有效“武器”。

电动车自动驾驶是未来的发展方向,特别是借助5G通信技术,L1水平可以解放脚,L2水平可以解放手,L3水平可以解放眼,L4水平可以解放脑,L5水平可以解放全身。

反应灵敏各种水平自动驾驶电动车可以确保行驶更安全,借助技术进步,沃尔沃公司公开承诺到2021年对其出售的电动车重大交通事故负全责,自动驾驶电动车可以克服人性和身体弱点,更认真执行交通法规。从而大幅度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使车辆行驶更安全。另外,自动驾驶电动车能够更加智能更加舒适,从而发展成为集居住、办公、旅行于一身的人类高级活动场所与工具,彻底实现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关于被淘汰。随着电动车的发展,首先陆续被淘汰的是内燃机及其配件制造商,整车集成制造厂可以改造后用来制造电动车;其次陆续淘汰的是加油加气站、炼油厂,油田的勘探开发投资会减少,石油的主要用途将转为化工原料。

由于自身不可能处理干净,煤炭没有资格石油也没有资格长久作为人类的能源,石油不是资源不够用,而是人们嫌它脏会逐渐减少石油使用量,不过这一过程是非常缓慢和漫长的,毕竟庞大的石油体系及其相协同的工业体系和交通体系已经形成,并成为全球经济结构中重要组成部分和动力之源,但电动车逐渐替代燃油车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阻挡的。

综上所述,现阶段是燃油车顶盛时期,为人类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石油作为动力燃料自身的弱点随着量的累积也被放大。人类的创造性是无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电动车等系列技术的进步,电动车一定会主导人类的交通出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相关产业还是早做战略安排为上策。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

分享到:

关键字:新能源汽车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