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首屏板块>矿产资源开发与保障 返回

聚焦产业协调 为动力电池发展建言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 发布时间:2018-06-29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6月27日,由青海省人民政府、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联合主办的中国(青海)锂产业与动力电池国际高峰论坛在青海省西宁市召开。

在以“推动产业协调发展”为主题的高层论坛结束后,当天下午,论坛举行了“关键材料、电池、整车协同发展”、“动力电池产业投资与运营创新”、“促进动力电池安全的前沿技术与保障体系”三场主题峰会,来自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上游材料、电池回收、资本研究等领域的嘉宾,围绕动力电池产业链协同发展、产业投资、技术研发等关键问题展开讨论与分享,多维度地对锂产业及动力电池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等进行了深度剖析。

主题峰会1:关键材料、电池、整车协同发展

“动力锂电池市场巨大,行业进入快速洗牌期,市场将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在“关键材料、电池、整车协同发展”分论坛上,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秘书长刘彦龙介绍了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他表示,动力电池企业要将质量和安全放到首位,要加强过程控制和优化,完善研发全产业链的建设,深度推进产品技术、工艺和路线变革,只有拥有雄厚技术积累、足够资金支撑、理性市场定位和对市场快速反应的厂商,才能在未来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赢得市场。“建议企业不要盲目进入动力电池行业。” 刘彦龙强调。

高工产业研究院院长罗焕塔则分析了2018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他总结了锂电行业2018年的关键词——市场蛋糕很大,但要拿到份额非常难;电池价格的下降幅度仍然在进行;企业分化在不断加剧。罗焕塔对行业做了三点判断,一是当前在动力电池行业面临着资本寒冬,维持良好的现金流是本轮调整期生存下去的最重要、也是首要的条件;二是大部分电池企业必须调整思路,无论是调整投资节奏还是找准自己的细分市场;三是在整个产业调整的大背景下,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零部件面临很大挑战,要继续生存,企业在质量和成本方面都需要持续投入。同时,针对锂电池关键材料,罗焕塔也分别从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等做了趋势解读。

高端对话环节,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动力电池应用分会秘书长张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钴业分会秘书长徐爱东、江西赣锋锂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良彬、长安汽车新能源事业部副总工程师李宗华、宁波杉杉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孙晓东、中信国安盟固利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正耀,共同讨论了各个企业通过独资或者股权合作等各种形式对电池材料产业布局的状态;大量资本进入对上游材料可能导致的影响;整车企业与电池企业的投资合作;关键材料开采利用技术的提升和优化;锂资源的全球化供应等问题。并分别就如何提升我国汽车电动化水平提出自己建议。

主题峰会2::动力电池产业投资与运营创新

在“动力电池产业投资与运营创新”分论坛上,嘉宾分享并交流了我国动力电池行业的发展现状和竞争格局,主要技术发展趋势及投资价值,动力电池行业所处的政策环境,全球动力电池行业竞争态势等相关内容。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主任肖成伟对动力电池行业的发展持非常乐观的态度。他介绍,中国动力电池整个标准体系日趋完善,涉及到电池的电性能、安全性、循环寿命、互换性、回收利用等方面。从产业化角度来看,珠三角、长三角、京津、中原地区四大聚集区,形成了非常完善的产业链体系,包括材料、电池、系统集成、生产装备、回收利用、标准体系和测试评价。他同时表示,对于电池企业来说,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面临着很大压力。“电池企业应该从技术提升和商业模式创新的角度解决或者缓解成本压力,只有这样的才能够促进动力电池行业健康稳定发展。”他说。

辰韬资本合伙人肖建平总结了近年我国动力电池发展呈现出的规律——产销规模提升非常迅速、电池能量密度提升非常明显、电池系统的价格下降幅度非常快、市场的头部效应集中度明显提高。肖建平指出在这样发展速度惊人、发展成就显著的同时,应该看到靠补贴、靠限牌照等政策扶持很难持续保证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稳定发展。后补贴时代,新能源汽车如何持续增长、电池企业如何应对国外电池巨头的进军等都是必须重视的问题。“动力电池企业最终将强者恒强、胜者为王,怎样在这样一个淘汰赛过程中获胜,需要技术、成本、品质、资金等全面领先,可能还要一些独特的商业模式。” 肖建平说。

此外,德国国际合作机构交通运输与能源领域负责人Sandra Retzer在会上,介绍了德国和欧洲在动力电池回收领域的行动,以及中德两国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合作情况,尤其是两国在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方面的合作进展和前景。  渤海华美(上海)股权投资基金董事总经理夏雨、北京汽车集团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副总裁庞博、微宏动力系统有限公司市场副总裁宋寒、北京赛德美资源再利用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赵小勇,围绕动力电池行业市场规模、产能规模及投资,上下游产业链的投资协同,商业模式创新打造电池金融生态,电池回收与梯次利用等问题进行对话,碰撞出了一场精彩的思想火花。

主题峰会3:促进动力电池安全的前沿技术与保障体系

新能源汽车在低成本、轻量化、长续驶、可快充、高功率等要求下,动力电池安全遇到的挑战越来越大,由此引发的安全问题也愈加突出。在关于“促进动力电池安全的前言技术与保障体系”分论坛上,嘉宾们从标准体系、材料分析、整车匹配、使用中的维护等各方面,从全产业链和全寿命周期讨论解决动力电池的安全问题。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王芳首先从现行的标准体系、综合测评评价、标准近期的动向、未来标准和评价的走向等方面阐述了动力电池的测试评价与标准化。她介绍,做测试评价要考虑很多相关问题,主要是从终端用户、终端车的要求出发,比如车辆的续驶里程、加速的性能,以及用户使用安全性、经济性、便捷性等。“目前从电池的材料到系统的评价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希望能够建立从材料到电池、到BMS(电池管理系统)、到系统,甚至到整车以及回收的梯次利用的这样一个闭环的评价的体系。”她说。

从近几年的发展情况看,新能源汽车的安全问题主要以火灾的形式在公众间传播并广为知晓,解决动力电池热失控成为行业关注的一个重点,电池系统安全测试也显得愈加重要。同济大学教授叶际平表示,电池的内部活性非常大,无法在大气暴露的情况下打开看里面是怎么回事,这些材料分析技术在国内才刚刚开始,所以他在致力于开发材料的非大气暴露技术,准备从整车到电池系统、到零部件、到材料做一个闭环式的材料分析平台。

关于电池系统安全测试,北京普莱德新能源电池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张仁柏认为至少有四大方面:一是化学安全,材料阻燃、电芯安全,包括一些标识;二是电气安全,这是系统上设计的重要关注点,包括膨胀力、传感、电压采集、温度采集,绝缘耐压、电磁兼容,电磁评比、漏液检测、冗余设计,交叉检验算法;三是机械安全,包括隔热、耐腐蚀、耐振动;四是功能安全,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包括自动灭火、主动&被动安全、碰撞过程中断开高压等。

出于安全性及产业长远发展等考虑,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生导师、教授级高工俞会根看好固态锂离子电池。他总结了固态锂离子电池应用的几大问题,第一,锂离子电池电导率、高耐氧化电位、兼顾力学与离子传导特性、能够在全寿命周期完全阻止锂枝晶穿刺的聚合物复合固态电解质膜尚未突破。第二,固态电解质层与电极层界面电阻较大。第三,循环过程中固态电解质相与电极内颗粒接触变差。第四锂沉积位点及形貌不易控制。第五,纯金属锂电极存在较大的体积变化。第六,高速高效率全固态电池的制造工艺和装备尚不成熟。第七,全固态电池低温特性尚需改善。第八,全寿命周期全固态锂电池安全性与热失控行为机理不清楚。“所有以上的问题我们希望在三年内找到解决方案,我们希望在五年之内实现小试,希望在八年之内做到规模化的应用,这是我们的远景。”他说。

而Enevate 电池公司联合创始人、副总裁George Chen则看好以硅作为主导的负极材料。此外,孚能科技(赣州)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瑀也从电动汽车的安全挑战、提升电动汽车安全性的措施,以及产品应用等方面介绍了动力电池安全问题。德凯集团中国大陆及香港产品安全检测总经理夏威分享了在电池检测中积累的一些经验。他表示,作为一个检测机构主要研究的方向是标准,会根据国际标准、国内标准,对产品进行检测,确定用什么样的检测仪器设备、测试方法等。中国质量认证中心零部件部部长王湛分享了电池产品认证和检测的一些方法和注意事项。

分享到:

关键字:动力电池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