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一入侯门深似海”,造车对北京威卡威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002662.SZ,以下简称“京威股份”)来说并非想象中的那么简单。自2015年进军新能源汽车行业以来,三年多的时间不仅未获得可观的收益,近日还因为难以偿还“过桥贷款”而起意出售旗下利润可观的三家“福系”子公司。
事实上,这是京威股份第二次筹划出售三家 “福系”子公司,距离第一次拟出售相隔不到两个月的时间。第一次因未获出席会议股东所持表决权的2/3以上通过而被否。此次出售事宜正在协商中,但已经确定购买方为三花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三花集团”)以及出售价格。
此次京威股份出售三家“福系”子公司的背景比较特殊, 京威股份曾于此前6月25日将宁波福尔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福尔达”) 100%股权质押给三花集团取得借款 15.38亿元,但在无法筹措资金偿还遭遇“钱荒”的背景下,决定出售三家“福系”公司的股权。
值得关注的是,“福系” 三家公司对京威股份2017年净利润贡献占比高达86.59%,但此次出售相较评估值降低了6.78亿元。为何要折价转让三家优质公司,且转让价格大幅低于此前评估值?对此《中国经营报》记者致电致函京威股份董秘办,其工作人员称董秘不在公司,无法回复相关问题。
迫于偿还过桥贷款遇“钱荒”
近日,京威股份发布资产出售公告,三花集团拟分别以15.38亿元、5亿元和0.9亿元,合计21.28亿元的价格购买京威股份持有的福尔达100%股权、上海福宇龙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福宇龙”)100%股权和上海福太隆汽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福太隆”)54.4%股权。
据悉,三花集团不仅是京威股份的购买方,还是京威股份的债权人,其主营业务为制冷空调家电控制部件业务、汽车热管理控制部件业务、金融资本与投资业务。2017年实现营收120.87亿元,净利润9.77亿元。
而就在6月26日,遭遇“钱荒”的京威股份通过将持有的福尔达100%股权质押给三花集团取得15.38亿元的过桥贷款。借款期限为25天,当时对于此笔融资的使用计划,京威股份只是表示,“为满足公司经营发展的各项需要以及对外借款的偿付”。
按照过桥贷款25天使用期限,京威股份需要于 7月20日还款,但是7月3 日京威股份发布公告称,“因公司北京基地搬迁,再投资占用资金较大,又值‘16 京威 01’债券回售涉及约 15 亿元资金需求,公司将持有福尔达 100%股权对外质押融资 15.38 亿元作为过桥资金。但该笔过桥资金使用期仅为 25 天,公司在此时间段内难以用银行借款、发行票据等方式筹措资金偿还,故公司决定将持有的以上三家公司全部股权对外出售。”
自6月26日发布取得过桥贷款的公告,仅相隔一周7月3日京威股份就决定对外出售股权。表面来看迫于资金压力转让三家公司股权,但从资本运作时间来看,转让优质资产或与京威股份大股东之间在新能源整车战略上的分歧有关。
折价出售优质资产
事实上,京威股份第一大股东北京中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环投资”)与第三大股东福尔达在公司发展战略上的分歧很大。第一大股东代表、京威股份董事长李璟瑜十分看好新能源整车制造,近年来一直着手在新能源造车领域布局,但第三大股东认为此举拖累公司利润,同时使得京威股份背负巨大的财务包袱。
基于战略分歧,此前第三大股东福尔达提出转让公司持有的福尔达、福宇龙和福太隆三家公司股权的议案以及转让深圳五洲龙、江苏卡威、长春新能源股权的议案,但最终均未通过审议。而此时,将上述三家公司转让给第三方三花集团在行业内被看作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但不可否认资产出售后,在发展新能源整车制造方面,来自股东层面的反对声音将减少。
对于出售“福系”三家公司带来的影响,京威股份表示,“股权出售将有利于提升公司整体运营和管理效率,优化公司资产负债结构,与此同时公司收入规模和利润规模暂时将受到一定影响。”
但无论是从出售价格还是盈利能力来看,选择出售显然不够划算。此次三家公司的转让价款分别为15.38 亿元、5 亿元、0.9 亿元,合计21.28亿元。但第一次拟出售时,三家公司评估值分别为21.30亿元、5.81亿元、0.94亿元,合计28.06亿元,出售价较评估值下降了6.78亿元。
此外,记者统计发现,2015年、2016年、2017年,福尔达、福宇龙、福泰隆三家公司合计净利润占京威股份全年净利润比重分别为35.98%、35.95%、86.59%,从数据来看,三家公司对京威股份全年净利润贡献迅速攀升,显然三家公司正处在盈利最好的时期。
事实上,京威股份董事吉多·格兰贝迪和汉斯·皮特·克鲁夫特在审议议案时投弃权票。理由是福尔达公司是给公司带来回报的优质资产。值得关注的是,一旦三家公司真正交割,意味着京威股份将暂时缓解目前资金压力,但从长远来看,将失去优质的资产。那么,京威股份将如何保障盈利是面对的现实问题,而所投资新能源整车制造不仅未实现盈利,尚处于起步投资阶段。
受累新能源两年亏损6.33亿元
一边是对资金的渴求,一边是融资难度提升,京威股份出售三家优质公司很大程度上出于无奈。京威股份在回应出售的理由时表示,“公司在此时间段内难以用银行借款、发行票据等方式筹措资金偿还”。
资金吃紧主要的原因是京威股份近年来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的密集投资还未产生成效,记者梳理发现,自2015年进入新能源整车以来,京威股份投资了新能源产业链上从电池、技术到整车等多个项目,包括深圳市五洲龙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圳五洲龙”)长春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春新能源”) 江苏卡威汽车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苏卡威”) 宁波京威动力电池有限公司 、秦皇岛德龙有限公司、德国德龙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
其中一些项目非但没有产生效益,而且拖累了京威股份的业绩。长春新能源、江苏卡威、深圳市五洲龙三家公司2017年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深圳五洲龙还爆出骗补情况,江苏卡威被认为是占据生产资质不作为的僵尸企业。
但从目前情况来看,京威股份新能源汽车尚未见成效,甚至拖累公司业绩。2016年和2017年,公司参股的三家新能源公司分别亏损2.75亿、3.58亿元,合计6.33亿元。
而今年3月份,京威股份公布在秦皇岛投资建设年产30万辆新能源整车基地项目以及德国德龙高端新能源整车制造项目计划总投资244亿元。值得关注的是,5月12日,酝酿了两年的非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50 亿元用于德国投资建设高端电动汽车研发生产基地事宜以失败告终。
如此大的一笔投资资金尚未有着落,京威股份仅依靠汽车零部件主业营收投入新能源整车显然不现实,是否有计划引入战略投资者,如何解决生产资质、技术、人才的问题?对于京威股份来说前途未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