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并网调度>构网型储能技术 返回

各方深度解读“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

作者: 来源:新华08网 发布时间:2012-05-22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河北省张北县,海拔1600米以上的塞外高原,这里曾经是铁马冰河、狼烟四起的古战场,如今,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只留得朔风劲吹、阳光千里。于是,人们在这里架起了风车,竖起了太阳能板,张北,成为了一个新能源的试验场。
 
    面对不稳定的风、不持久的光,2011年,电力专家和能源专家倾注全部热情,冒着严寒,克服重重困难,冀北电力公司在一年之内建起了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这是我国首个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集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储能和智能输电“四位一体”的新能源综合利用工程,它的实施,有望破解我国大规模发展新能源过程中面临的发电上网难题。面对复杂的技术处理,风光储公司纪委书记陈龙发给我们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
 
    国家风光储示范电站有限公司纪委书记 陈龙发:这就是一个缩微型的、非常实用化的风光储系统,你可以看得到,上面有风机、有太阳能光伏板,有路灯,实际上路灯的基础地下还埋藏了储能系统,风机转,包括太阳能光伏板吸收了太阳光以后发出来的电,目的是为了供应路灯,但是白天的时候,路灯不需要用电,那怎么办呢,就发完了电以后,就储存在储能系统里面,到了晚上需要路灯亮的时候,储能系统放电,使路灯亮起来,这就是一个风、光、储,这么一个微型的风光储系统。
 
    路灯,只是一种对风能、太阳能和储能相互配合的简单尝试利用,而一旦大规模开发使用时,就复杂得多了。在风光储输调度控制中心,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风、光、储这三者之间是如何相互配合,最终形成稳定的电能、并网使用。这里是整个项目的心脏,桌面上的电脑依次显示出当前这一时刻风能发电功率、光伏电站发电情况、储能单元的配比、风光储联合输出数值等等。总工程师雷为民给我们介绍了这些图表所表示的意义。
 
    国家风光储示范电站有限公司 总工程师 雷为民:这是我们储能的一个可视化的效果,目前是从电网里面吸收电能,相当于是充电,这个值也显示出来了,负的1.15兆瓦。有时候反过来,现在反过来,它就是往电网送电。
 
    雷总工程师告诉我们,通过这个“智慧大脑”的控制,风电、光伏、储能三种电源相互协调,整个风光储电站对电网的输出特性基本类似于常规能源,可以安全稳定地并入电网运行。这其中,在大规模储能方面,全世界都处在艰难地探索阶段。
 
    记者:像这样的碱性电池和锂电池,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为熟悉的电池,而如何把风机转动所产生出来的电力,以及太阳能所转化出来的电力储存起来方便我们使用,这是新能源和我们生活联系最重要的接口,而秘密就在储能这个问题上。
 
    电源的稳定性事关电网安全,既要求新能源发电保持稳定,又要求其并网电压水平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储能在这里就发挥着调节和配比的作用。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电力与新材料所 总工程师 惠东:单个电池的效率会比较高,如果对它单独测量的时候,无论如何它的寿命它的效率会比较高,组合在一起,使它的寿命和效率都有下降的可能性,咱们拿旧电池新电池放在一起,两个电池都完了,有这样的问题,这需要对电池进行智能化,叫电池管理的问题,小到包的管理,大到一个柜子再到整个电站,有不同层面有不同的管理技术。
    
    惠东教授说,在利用可再生能源的进程中,新能源与储能相结合的理论和实践,国外也有不少尝试,但主要是小规模的试验,像风光储项目这样大规模并网运行的先例却基本为零,可以说这是世界上首个集科研、技术开发、比对、试验以及生产运行为一体的综合平台。其中,经济效益也是未来大规模利用新能源的重要考量因素。
 
    国家风光储示范电站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 徐明:储能我们所有的尤其风电厂的运行都最终归结于技术问题,(另)一个是经济问题,技术问题,就是如何保证新能源能够更好的送到电网,然后输走各地能用的了,还有就是经济问题,比如说我们上的这套电池实际上也需要很大一部分投资,能够改善电的质量和输出特性,它毕竟是一个技术经济问题。
 
    从2011年12月25日风光储输工程建成投产至今,已经过去了4个多月时间,其间,经受了大风、严寒等恶劣气象条件以及各种运行方式的考验,系统运行稳定,累计发电超一亿千瓦时。
 
    国家风光储示范电站有限公司总经理 闫忠平:这个项目是国家电网公司建设智能电网首批试点项目,自工程投运以来,我们在冀北电力公司的领导下,重点对全景联合控制系统和数据比对这两个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通过对储能作用的深度挖掘,初步可以看出,通过工程的实施,我们可以将波动的,不稳定的、难调度的风力发电出力,变成可调的、稳定的绿色能源,送到千家万户。
分享到:

关键字:解读 国家风光储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