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2025改版停用栏目>储能资本>基金股权 返回

第二款车纷纷来袭, 新造车企业的首款车交了吗?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高工电动车 发布时间:2018-08-05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车型落地是当务之急,交付是分秒必争。

日前,造车新势力中风头最劲的蔚来宣布,旗下第2辆纯电SUV ES6将于12月16日的“NIO Day”上正式发布,价格届时也将一并公布。

而在此之前,造车新势力阵营中的云度,已在2018年3月,将旗下第2款纯电动SUV π3推向市场。此外,2018年4月,威马第二款车型EX6 Concept登陆北京国际车展;同月,前途发布第二款电动车K20概念车;2018年6月,拜腾发布第二款概念车K-Byte Concept;在SEV项流产后,2018年6月,车和家官方宣布第二款车型电动SUV将于今年下半年发布,2019年正式上市。

产品推新速度加快的背后,是造车新势力日益加剧的焦虑。“留给造车新势力的窗口期很短,如果到2020年仍拿不出像样车型,基本就将面临淘汰。”业内资深研究人士表示:“2020年后,传统国际车企电动产品投放加速,加之原有的品牌影响,两者对垒,造车新势力几乎没有优势可言。”

毫无疑问,造车新势力的“求生欲”很强,但对竞争形势日益严峻的新能源市场而言,仅有产品还远远不够。

“现有的几十家上百家造车企业,到2020年谁能达到年销量10万辆以上,谁就可能活下来。” 车和家创始人李想直接判断:“但这并不是意味着造车新势力的胜利,而只是‘出生’,很多企业可能会胎死腹中。”

这意味着,要拿到进入“新能源汽车竞技场”的门票,造车新势力不仅需推出具备足够吸睛实力的产品,还要具备相应的生产、交付能力。难度究竟有多大?特斯拉Modle3的实际量产交付情况或许可以提供一定的参考。

但实际上,当前国内造车新势力的量产交付情况比特斯拉Modle 3严峻的多,大多数企业尚未能进入量产赛道,几家已向客户端实现交付的企业交付数量也十分有限。

可查阅的统计数据显示,2018上半年,国内造车新势力中云度汽车销量最大,云度π1、π3累计销量2261辆;电咖旗下首款电动汽车EV10,成为造车新势力中销量最高的车型,销量达1953辆;刚刚实现量产交付的蔚来ES8,上险数118辆。

量产交付为何如此难?

整体来看,多重复杂原因共同导致了当前造车新势力交付难的问题,其中市场需求、生产模式、供应链配合环节的矛盾尤为显著。

市场需求有限,订单不够旺盛。一方面,当前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仍以政策为导向,补贴的强弱对市场需求起到了直接影响,而造车新势力的量产交付普遍错过了高补贴时期,集中于补贴大幅退坡的2018年及以后。

较为直观的案例是,2018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新政正式施行后,电咖EV10销量由5月的547辆降低到了3辆。

与此同时,政策门槛明显抬高,资质获取难度加大、牌照红利日益减弱等相关政策红利的逐步丧失也限制了市场对电动车的需求。

另一方面,多数造车新势力的量产车大多造型富有吸引力,但从内饰到系统到互联都离不开特斯拉的影子,也并没有在当前国内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产生“变革性”的影响。

难以完全自主掌控生产节奏,阻碍量产进程。进入汽车行业时间最长的造车新势力也仅五、六年时间,平地起工厂、批量试制本就是新车量产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跨界而来的造车新势力缺乏生产平台、汽车行业管理/技术积累,追求快速量产本就具备较大难度。

就现实的情况而言,当前造车新势力可选择自建工厂和代工两种方式实现汽车制造,但无论哪一种都无法实现车型迅速量产。

自建工厂意味着大量的前期投入,但由于缺乏造车经验,新工厂需要持续调试,进而导致产能迟迟无法释放。

代工则意味着造车新势力无法完全掌控生产线、供应链、产品品质、工艺、品控、交付周期等。以蔚来ES8为例,其特有的军工级全铝车身和智能系统,为整车轻量化/智能化做出贡献,但恰恰是江淮在实际生产上涉足较少的领域,增加了量产难度。

零部件供应商与造车新势力的合作谨慎,离大批量供货仍有较长距离。

尽管造车新势力资本雄厚,也愿意承担较高的价格来购买高品质的汽车零部件,但供应商们仍提出了较为苛刻的合作条件。

佩尔哲汽车内饰系统中国区副总裁陈福利表示:“为造车新势力配套,我们是十分保守的,会充分考量对方的资金实力、产品设计能力等,目前有实质进展的只有蔚来、车和家。”

亚太机电副总经理施正堂则直言,与造车新势力的合作存在风险。造车新势力对造车、供应采购系统的理解远不如传统车企深入,在合作中体现为对一级供应商的强烈依赖。

缺乏足够积淀的造车新势力,虽然可以依靠雄厚资金实力招揽“高大上”的人才,但企业研发、制造不能形成体系,没有足够的执行力,内部就会出现大量问题。

现阶段,持续对造车新势力进行实力评估,已成为配套零部件企业的主要工作之一。不少供应商与造车新势力的合作仍处于沟通匹配阶段,离大批量供货还有相当长的距离。

造电动车“烧钱”,造车新势力同样存在资金问题。研发支出、人力成本、投资、债务利息、生产线改造、品牌营销……造电动车要用钱的地方太多,李斌称“融不到200亿很难造车”,特斯拉则用实际业绩证明,即使年度营收118亿美元,也难以实现持续盈利。

事实上,除了当前在资本市场较为活跃的造车新势力时常曝出融资消息外,其他造车新势力拿到手的投资并没有想象中的多。

不完全统计,目前除了云度新能源已经上市多款车批量交付外,包括蔚来、威马、小鹏、合众新能源等新造车企业的首款量产车型交付并不顺畅。这些企业可以说已经跑赢了上半场的竞争,在下半场需要的可能不仅仅是全力以赴。

分享到:

关键字:新能源车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