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项目管理>电站事故及应急消防管理 返回

中国能源安全:远比想象的坚强

作者:陆如泉 来源:中国石化报 发布时间:2018-08-06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2017年,中国原油消费量近6亿吨,进口超过4亿吨,原油对外依存度逼近70%;天然气消费量近2400亿立方米,进口超过900亿立方米,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超过40%。去年以来,中美两国从以往的“战略合作伙伴”逐步向“战略竞争对手”转变,包括中东、俄罗斯、中亚、拉美等中国传统油气供应与合作区的地缘政治形势不断恶化。2017年,中国用于进口石油的外汇已达1600亿美元,考虑到今年以来油价上涨,预计用于进口石油的外汇将达到2300亿美元。

日益提高的对外依存度、地缘政治的不断恶化、外汇储备的巨大压力,使得“石油安全”再次成为战略性问题。但近年来,中国的能源安全有了巨大的改观,在美国商会全球能源研究所发布的最新《国际能源安全风险指数报告》(第四版)中,已从1980年的23位上升到2016年的15位。

能源供应不是问题

中国对能源安全问题的敏感度很高,但有能力、有渠道应对供应短缺甚至供应中断的极端情况。换句话说,中国的能源供需体系并不脆弱。当前石油天然气的生产、供应和消费已高度全球化,主要体现在北美、东亚和西欧等消费中心高度依赖俄罗斯中亚、中东、美洲和非洲等生产中心,而后者在出口、财政收入及石油金融上高度依赖前者,这是一个“复合相互依赖”格局。

中国对中东、俄罗斯、中亚、拉美,以及美国石油天然气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一旦油气供应国出现风吹草动,中国作为消费大国和首要进口国就会“紧张”。但实际上,中国并不需要做出战略性的让步和调整,并耗费巨大资源和代价应对外部油气供给减少的问题。虽然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已接近70%,但石油消费毕竟只占当前一次能源消费的18%,天然气只占8%,而煤炭这一传统主力能源的消费占比一直很高。综合测算,中国的能源对外依存度只有20%。

这意味着,如果出现供应中断等极端情况,在暂不考虑煤炭对大气环境污染等负面因素的情况下,加上逐步完善的油气战略储备、逐步提升的能源利用效率,以及市场份额不断扩大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中国完全有能力解决能源供应问题。

天然气供应有待加强

中国的能源安全如果真有问题,不会是石油,而是突出表现为天然气供应安全问题。虽然中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还不到40%,但考虑到天然气消费和供应市场远不如石油市场成熟,气价改革尚未到位,加上天然气消费量因季节变化而显示出巨大的差异性、调峰难度大,以及社会各界对天然气这一清洁能源在中国能源结构中的定位和作用尚未形成共识等因素,导致中国目前天然气供应安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石油。

去年冬季至今年春季的全国大范围“气荒”已凸显了中国天然气供应安全的严峻。专家认为,如果应对不力,2018~2019年的冬春时节可能再次爆发“气荒”,政府、企业和社会可能要耗费更大的资源和成本来保障天然气供应安全。

如何应对中国天然气消费这种季节性的不稳定?除在国内建储气设施外,如果能将这种不稳定通过合理方式传导至出口国与过境国,并建立起稳定、灵活的涵盖出口国、过境国和消费国三方的协调机制和价格调节机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长远来看,后者更重要。

建立新型合作机制

在未来中国长期处于全球第一大油气进口国的情况下,尽快推动对现有全球能源治理体系和石油合作机制的调整是当务之急。当前全球能源治理体系和石油合作机制是美国、欧洲等传统消费大户和欧佩克、俄罗斯等传统生产商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博弈和谋和逐步形成的,中国作为后发国家,是该治理体系和合作机制构建过程中的旁观者,目前也是使用者和受益者。

随着美国因页岩油气革命成功在北美地区形成一个自给自足、相对封闭的能源供需体系,中国对全球油气需求不断攀升并将长期处于第一大进口国的现实,推动建立由中国为主导、印度和日本等油气进口大国参与的,与欧佩克、俄罗斯、中亚、拉美地区等生产商和供应商形成密切关系的新型合作机制,显得刻不容缓。

建立合理的定价机制

进口多元化、低成本和能源利用效率提升是解决油气安全问题的重中之重。面对供应紧张甚至短缺,应构建多渠道、多元化的能源供应体系。截至目前,我国已在西北(面向中亚地区)、东北(面向俄罗斯地区)、西南(面向缅甸)和东部(海上进口)初步构建起跨境油气供应和贸易体系。接下来要不断完善这种多元格局的供需体系,除保障这几大通道的安全稳定运营外,还要建立起合理的定价机制。

价格机制建立一直是跨境油气贸易的难点。一直以来,跨境油气贸易都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常常为生产国、过境国或消费国利用,成为与政治挂钩的国际政治经济问题。这也是油气地缘政治属性的体现,中国需要逐步适应并利用这一属性,形成自己的能源安全观和符合自身特点的能源供应格局。

与此同时,还要做好对供应中断等黑天鹅事件的防范和预警。一方面可通过技术创新推动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可从国家层面构建完善的石油战略储备和天然气储气库设施。

能源安全问题是个老问题,也是个新问题,因为外部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变化,需要新思维和新举措。但是,对于能源安全问题也不必过分担心和焦虑,因为这一问题对中国而言虽然很敏感,但应对起来并不脆弱。“敏感而不脆弱”是未来一个时期中国面对能源安全问题的基本面和总体考量。

分享到:

关键字:能源安全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