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并网调度>构网型储能技术 返回

纳米材料选择性吸附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作者: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05-29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日前,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及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徐明生教授在《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在线杂志上发表了关于“纳米材料与生物体系间相互作用”的文章。
 
    该研究发现纳米材料在生物环境中会选择性地吸附生物环境中的离子/分子而形成纳米—生物的聚集体(nano-bio-complex),揭示了纳米材料—生物体系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徐明生为该文章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有关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委、浙江省科技厅、浙大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及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资助和支持。
 
    纳米材料已逐渐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用品如防晒霜、餐具、衣服、运动用品等,在生物医学领域如药物载体、癌症治疗、基因治疗、抗菌材料、组织工程、医学诊断、生物传感器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另一方面,纳米材料的安全性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人们越来越担心纳米材料的纳米特性,如小尺寸效应、表面和界面效应以及量子尺寸效应等,可能引发特殊的生物学效应,给人类健康造成威胁、给环境以及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比如,如果纳米纤维状的石棉被吸入人体内,附着并沉积在肺部,可能造成如石棉肺、胸膜和腹膜的皮间瘤等肺部疾病。研究纳米材料与生物系统包括细胞、组织、器官、动物、人体等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纳米材料的毒性机理,研发高效的药物/基因载体。
 
    通常,纳米材料进入生物环境会吸附生物环境中的蛋白质分子而形成一个动态的纳米颗粒—蛋白质环(nanoparticle protein corona),学术界常以这种蛋白质冠状效应为“模型”去解释纳米—生物界面所发生的相互作用。
 
    然而,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浙江大学陈红征教授组的徐明生与日本的国家材料科学研究所的Nobutaka Hanagata教授等合作揭示了比这更复杂的界面效应。
 
    他们发现纳米材料在生物环境中不但会吸附生物环境中的蛋白质分子,而且会选择性地吸附生物环境中的离子/分子而形成纳米—生物的聚集体,并且这种聚集体的形成与生物环境中有无蛋白质分子没有联系,这样,细胞“看到”的或直接接触到的可能并非纳米材料本身。
 
    该研究的若干发现极大地加深了人们对纳米颗粒在生物环境中的冠状效应的理解;对于理解纳米材料的细胞毒性机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分享到:

关键字:纳米材料 选择性 吸附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