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实现这一在目前来看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首先必须要在电动车的技术层面有统一的规划和标准。5月17日,工信部网站正式发布《纯电动乘用车技术条件》,这份标准之中,对于采用电池驱动的五座以下纯电动车,制定了30分钟最高车速不低于80公里/小时、工况法续驶里程大于80公里的基本要求,同时规定了电动汽车安全、质量分配、加速性能、爬坡性能、低温性能、可靠性等方面的技术指标。
这一国标的出台,意味着困扰我国电动车发展的技术关卡已被破解,各方企业在产品技术开发上,可以做到有标可循,有规可依,大幅减少了走弯路的可能,电动车的发展将由此进入快行道。
然而,目前电动车的市场化仍然面临众多不利因素。今年4月在北京房山投入使用的电动出租车充电站,车辆充电均按照工业用电标准收费,成本比民用电价高出约60%。这一高额电价引发众多诟病,也带出了汽车企业与电力企业两大阵营之间错综的利益关系。
从产品来说,电动汽车由汽车企业研发生产,但与之配套的充电设备却属于电力企业所有。如何打造出一个互利互惠的政策,能够同时激发两者对于电动车推广的热情,并同时拥有一个合理的消费模式,才是电动车能够广泛普及的关键点。
纵观国际,电动车电池价格正在大幅下降。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最新发布的季度电动车电池价格指数,2012年第一季度电动车锂离子电池组的平均价格为689美元/千瓦时,较去年同期约800美元的价格下降14%,相比2009年逾1000美元的价格水平则降低了约30%。彭博新能源财经预计,不考虑通胀因素,锂离子电池价格到2030年最低可降至150美元/千瓦时。
除此之外,近日在深圳发生的一场车祸,也意外地让人们重新开始审视电动车的安全问题。车祸中,起火燃烧的比亚迪电动汽车,最终造成三人死亡。而随后,比亚迪A股股价大幅下跌,至截稿时为止,比亚迪股值已跌去57亿元之巨。
从华泰电动车自燃,到比亚迪电动车起火,在技术未能普及的今天,汽车企业依然没有一种很好的方式可以自证产品本身的安全性。
如何让消费者心甘情愿地选择新能源汽车,除了价格、性能、安全,还有对新能源技术的大众普及。要做到这一点,绝非一蹴而就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