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Coda破产保护已于上周获批,其资产将以2500万美元价格售予美国大型投资集团和私人基金堡垒投资集团。关于其在中国合作伙伴受到的影响成了大家关注的热点。虽然长城、哈飞都向媒体坦言影响有限,相关的合作协议并没有公之于媒体,不过可以根据一些细节分析下影响,以此把脉下多家车企新能源汽车设计、制造的思路。
要想了解其中的原委,要明确Coda这家公司的运行原理,成立于2009年的CODA,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是纯电动汽车及电池系统开发商。此前,该公司有三大主要业务分支:Coda品牌汽车、Coda电动汽车驱动系统和Coda能源。今年5月初,Coda公司按照美国《破产法》向特拉华州破产法院申请破产保护,该公司计划破产后脱离汽车制造领域,转而专注于能量存储业务。
这三大块业务从技术角度,可以简单概括为:Coda品牌汽车主要是做一些集成的工作,简单来讲就是Coda汽车本身来讲并不研发、设计汽车基体,包括地盘悬架、轮胎、转向系统等传统汽车拥有的系统,因为这家汽车企业本身不具备这样的技术积累沉淀,这是个走捷径的方式,和当下诸多新能源汽车公司的模式是一样的。包括当下非常火爆的特斯拉汽车也是这样,通过和一些传统汽车进行合作进行设计、生产汽车。
第二块业务是Coda电动汽车驱动系统,从技术来讲,笔者的理解是他们拥有电机及其驱动系统的技术,没有查询到是否包括变速箱等系统在内,目前笔者了解的多家公司提供电驱动系统,有的包含电驱动及其变速箱,有的只是单纯电机及其控制器,包括北美、欧洲和日本多家零部件供应商和相应的技术咨询公司具有这项技术及产品。
第三块的业务,Coda能源,技术上理解应该属于动力电池,这项对好理解,包括中国在内很多家企业提供电动车的动力电池。这家新型的公司对于能源方面不知道出于何种的运作模式,不过从媒体报道的信息来看,其正在与哈飞销售的车型搭载的电池则有天津一家电池制造商进行制造,不知道这款电池是由天津这家厂子代工制造还是合作研发方面的工作。
从上述三个业务块上可以理解为,Coda公司拥有电机及其附件系统、动力电池等新能源核心技术,然后和别的公司联合造车,实现新能源汽车梦。这个时候,暂且不论当下是否有中国企业参与制造其动力电池和电机,整车企业来讲,长城和哈飞的影响应该属于联合研发经费投入以及所开发产品的市场情况。
Coda首先合作的事哈飞汽车(微博),这些在此前媒体上已经有不少报道,与哈飞之间的合作关系, Coda于2010年就已经和长安汽车(微博)集团旗下的哈飞汽车达成合作,双方采用贴牌生产的商业模式共同开发纯电动汽车,首款车以哈飞赛豹为原型,搭载由天津力神迈尔斯动力电池系统有限公司提供的锂离子电池,由哈飞汽车制造并贴牌销往美国。
虽然哈飞负责人称由于在美国的销量很少,对于其影响有限,但是有一点要清楚,任何一款车型,不管是新能源汽车车型还是传统汽车车型的研发和投放都是需要一定的资金的,这个方面来看,销往美国的Coda汽车,前期的资金投入肯定是一笔损失,具体资金的额度哈飞所占有比重不得而知,应该肯定存在。
另外,除了研发资金意外,关于电动车的规划,投放市场的速度等多个方面相比都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包括人力资源、资金额度、未来预期等方面。
此外是Coda和长城之间的合作,估计是哈飞的原型车载北美市场预期不足的原因,去年4月,CODA曾与中国长城汽车签署合作协议,双方计划共同开发纯电动汽车,由CODA提供电动驱动系统,车体由长城汽车进行生产,预计2014年投产并销售。但是长城方面的负责人称从签订相关协议之后,没有实质性的进展,相应的研发投入损失估计要低于哈飞汽车。
当然,这几家公司之间的合作,也让我们对于当下新能源汽车设计、制造的思路有一定的了解,由零部件供应商提供相应的电机、电池等系统,然后整车厂家提供整车改型的传统系统,二者合作进行相应的产品研发、制造,然后推向市场。
这样的好处就是电机、电池企业不需要去设计传统车辆,传统车企也不需要去设计电机、电池等核心部件,都各取所需,缩短时间、成本。但是,目前来看,整个新能源汽车是一个系统工程,传统车辆没有电机、电池企业认为的那么简单,同样电机、电池等核心部件也没有传统车企想象的那么成熟。
举个简单例子,就拿混合动力汽车来讲,给很多人的感观是,就是发动机和电池、电机的一个混合,事实上,由于增加电池这个动力源,原来车辆对于发动机性能的需求已经改变,而整个驱动理论也已经不同于传统车辆,发动机在采用传统汽车发动机,已经远远不能完全发掘节能潜力了,而目前来看,国内车企上市的多家混合动力汽车,几乎全部搭载了自己已有的传统发动机产品,这个时候来讲,我们还抱怨赶不上普锐斯的性能和销量,事实上只是我们对于这项产品的理解和认真程度不如而已。
新能源汽车热度目前来看,更多地体现在政府的很高的期望,车企更多停留在响应政府号召的概念上,市场由于没有成熟的产品和商业模式处在“叫好不叫座”的层次上,这样个流程,对于我们想要创新,以及国家层次的通过电动车传统来激发下一代产业革命的想法,估计还有很远的路子要走。
(作者为北美华人汽车工程师协会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