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难逃亏损尴尬
尽管有观点认为,前十大赚钱公司同样也是国企,但事实上,无论是ROE(净资产收益率)指标,还是TFP(全要素生产率)指标,在过去十年国有企业发展壮大最快最明显的时期,都远远低于私营企业。
随着2012年年报和2013年一季报披露完毕,上市公司盈亏状况一目了然。数据显示,上市央企和地方国企,包揽了2012年上市公司巨亏榜前十位。十大巨头去年亏损近500亿元,令股民一片哗然。
当然,相对于这些企业的规模而言,500亿元的亏损也许并不算太离谱。但另一方面,企业规模大,抵抗风险的能力理应更强。在行业整体处于逆境时,更应该取得超越同行的业绩。但事实上,看上去风光无限的“巨无霸”国有企业,并没有做好行业领头羊的榜样,反而屡屡濒临亏损边缘,这不得不让人深思。
有研究人士将亏损原因归结为行业与市场问题。的确,从行业分布来看,十大亏损公司中,钢铁企业占了5家。这其中虽然确实有行业低迷、产能过剩等原因,但也与经济刺激的后遗症密不可分:当年的巨额投资造就了房地产市场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火爆,催生了庞大且过度的市场,而在此背景下,国有企业利用各种优势抢占市场。然而,一旦粗放式的投资开始收紧,这些企业就难逃亏损的尴尬。
经济大环境的疲软以及行业下行虽是致亏的原因,但企业对经济周期的错判同样不能忽视。例如,在金融危机蔓延之时,中国远洋花巨资置办全球干散货船队,如今这一亮丽的并购却已经成为拖累公司业绩的最大杀手,去年就造成了68亿元的巨亏。中国铝业也错判了市场走势,公司公告称,市场供大于求以及竞争力低下导致铝价走低是其亏损的主要原因。此外,中冶也存在盲目扩张的问题。
这些亏损企业还有个共同特点就是,它们参与的是国际市场,国有企业具有的优势都不起作用了。在别人的地盘上,它们只得靠自己硬拼。显然,企业自身原因才是导致亏损的主要原因。
总而言之,决策失误、对国家补贴的依赖、盲目拓展业务范围、企业员工及管理人员占比高、生产成本高于业内平均水平等等都会招致亏损。上述问题充分说明了国有企业在经营中存在的两大劣势:虽然都上市了,但内部运作体系并不够市场化,对外部变化适应性较差;成本比较刚性,而与民企相比,国企在裁员方面的空间很小,更重要的是,国企内部形形色色的福利不少。
国资委明确国企改革方向
日前据相关权威人士透露,由国资委牵头拟订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指导意见》已经基本成型,并已向国务院汇报。按照国资委此前计划,将在上半年出台。方案涉及的一部分重要内容,是将国企改革和行业发展需求相结合,让国企在行业转型升级中发挥更大作用。
3月份以来,国资委多次和钢铁、有色、煤炭、石化、装备制造、汽车、建材、造船、轻工、纺织等十大重点行业协会进行开会研讨,并要求上述十大行业协会根据各自行业情况编写“产业布局及央企在行业转型中地位和作用”的报告,并上报国资委。
“协会已经在5月底之前陆续把报告上交国资委,国资委结合报告内容,勾勒出国有企业下一步改革原则、方向、目标、任务、路线、时间等。”上述人士说。值得注意的是,即将出台的纲领性改革意见将明确国企改革的战略方向,同时对国有企业进行分类,在战略定位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国资监管体系。
“下一步国企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对国企进行战略性定位,一类是公益性国企,另一类是竞争性国企,在分类的基础上,再根据重点行业的产业发展的情况来制定国企改革方案,这样不仅更具有操作性,同时国企的发展和改革也将有力地调整和带动相关行业发展。”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说。
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无论从市场份额还是经营规模,国企在上述十大重点行业中均处优势地位,同时也是带动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力军”;但是另一方面必须看到,目前我国制造业普遍面临经营成本刚性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包括钢铁、有色、造船等行业深陷亏损困局,国企也不例外。
除了亏损重压外,今年央企还面临国资委“保增长”任务。记者了解到,国务院国资委主任蒋洁敏近日向央企下达“硬任务”,中央企业2013年增加值要达到8% 以上,利润增长要达到10% 以上。他在日前国资委召开的“一季度经济形势通报会”上坦言,中央企业一季度生产经营和经济效益总体延续上年四季度以来回升态势,但仅为恢复性增长,从行业看,各个产业板块发展不平衡,中央企业面临的困难和风险依然较多,绝不能掉以轻心。
李锦表示,从目前来看,国资委对国企下一步改革重点,将更加偏重于设计好的经营管理方案,同时加强对企业经营的监管和考核力度,防范风险的同时提高利润,用更加市场化的手段让国有企业在竞争中不断升级,而不是一味的在国企困难时“输血”。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瑞认为,下一步国企改革不是要“一家独大”,而是要着力构建一个与民营企业共赢发展的机制,把竞争者变成合作者。除了保证已经形成的公平竞争格局,还要加大股权多元化力度,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竞争性领域国企改革,但是也要划定一个“安全线”,对于一些特殊行业的国有公司,还要保证国有的相对控股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