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项目管理>电站事故及应急消防管理 返回

汽车业为何被过剩“黑名单”赦免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汽车网 发布时间:2013-06-27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日前,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坚决遏制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盲目扩张的通知》(以下简称 《通知》),《通知》指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产能过剩问题,把化解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行业产能过剩矛盾作为今年的工作重点。《通知》 中明确被列为产能过剩名单的行业并没有汽车行业。然而,不久前,记者从某部委内部人士处获悉,事实上,汽车业“差点被点名”,《通知》正式发布之前的讨论稿中,他曾经看到过汽车行业的名字。
 
   汽车业差点登上“过剩名单”  
 
   这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各大部委都曾经就《通知》讨论稿涉及到的问题进行讨论,讨论的内容包括如何严控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扩张,如何通过财政、审批、用地、金融等手段遏制这些产业无序发展。“在讨论稿中,我就看到了‘汽车’二字。”该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同时,他还表示,“不过,在讨论的时候,领导就曾表示,讨论稿并不是最终稿,其中涉及到的部分产业是否过剩的问题还存在争议,有几个部委之间的意见还没达成一致。”   
 
    就此,记者采访了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顾问杜芳慈,他告诉记者:“这种事情并不是第一次发生,以前就有过好几次了。”原来,遏制产能过剩的工作是每年政府工作的重点,也几乎每年都会有相应通知发布,而汽车业曾多次被列入“讨论名单”,而最终公布的产能过剩行业之所以没有汽车业,在杜芳慈看来,显然是分歧双方中认为汽车产业不过剩的一方“获胜”了。“政府的某些部门确实认为汽车业存在过剩问题。”杜芳慈表示。这些部门考虑的主要的环境、交通、能源等方面的制约因素。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瑞也表示,在管理部门中,一些主观部门考虑到城市大气污染和交通拥堵问题,确实希望将汽车行业列为产能过剩行业进行控制。   ■为何最终被“赦免”  
 
   既然汽车业多次被列入“讨论名单”,为何又会在最终被“赦免”?对此,业内外人士似乎有不同的看法。 
 
   在杜芳慈看来,汽车业没被列入产能过剩的行列是理所应当。“过剩不过剩是市场说了算。如果生产出来的车卖不出那就是过剩,要非常抢手就不过剩。”他说,“今年上半年我国汽车市场销量超过1000万辆,全年销量超2000万辆基本不成问题,这样好的增长,怎么能说过剩呢。”  
 
   然而,刘瑞表示:“汽车业是肯定存在过剩的,尤其的低端产能。”他表示,目前汽车业的过剩表现为结构性的产能过剩,从总量来说存在半年以上的库存,是过剩的;从细分品牌来说,有的品牌供不应求,不过剩,有的品牌则库存积压,肯定过剩。
 
  对于他的这种说法,上海复旦大学教授殷醒民表示认同。他也曾多次强调,目前汽车产业是高端产品紧俏,低端产品过剩,需要进行结构调整。在殷醒民看来,目前汽车行业存在的过剩是在政府可以容忍的范围内,而在可控范围内的过剩也有助于汽车行业的内部竞争。 
 
   刘瑞告诉记者:“最终产能过剩名单没有出现汽车业,我分析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目前是发展节能和绿色汽车的关键时期,这样的汽车既符合环保标准,又能符合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如果把汽车列入过剩行业也会抑制了这一领域的发展;第二,我国虽然是汽车产销大国,但自主企业规模、效益、品牌都不领先,基于发展自主产业的需要,现在就限制其发展是不可能的。”他说,这是一个复杂的、相关部门权衡之后的结果。  
 
   产能是否过剩存在分歧  
 
   采访中记者发现,不仅政府部门之间对汽车业是否过剩存在分歧,业内业外的专家看法也不同。为何会存在这样的分歧?
 
  刘瑞表示,判断产能过剩要看两方面:第一,供给是否长期大于需求,如果某一行业总是形成半年以上的库存,那肯定是过剩的;第二,还要看该行业的实际生产力是否达到其设计能力,例如,汽车行业的设计产能是3000万辆,但只有一半的生产线在运作,只生产1500万辆,其余的生产线在空置、浪费,这也是产能过剩。“如果单看市场,很多人看到市场情况不错,有很多车还得排队预定才能购买,这就显得产能并不过剩。但如果按照我说的第二条来看,很多汽车企业规划了那么多产能,但实际生产能力却达不到,这就是过剩。”刘瑞说。 
 
   不过,他也强调,和钢铁、水泥等行业相比,汽车业有明显优势。首先,它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产业前后关联度更高,与关联行业、就业人数、地方经济关系更加密切,所以,即使过剩,也不能过分打压。另外,杜芳慈表示,目前,我国的汽车消费潜力仍然在不断被激发,从这点来说,汽车就不能作为产能过剩产业来限制。  
分享到:

关键字:汽车业 为何 过剩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