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项目管理>电站事故及应急消防管理 返回

未来电动汽车自主品牌崛起要靠合力

作者:新闻中心 来源:数字储能网 发布时间:2013-07-05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汽车业界一个比较公认的判断是,未来电动汽车的市场在中国,但一个严峻的现实就是,在传统汽车领域,国外的技术、品牌已经主导中国汽车业几十年了。现在应该把精力放在追赶世界先进技术,放在如何在新能源汽车上实现超越方面,这对中国汽车产业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新能源汽车乱象当变
 
  对于新能汽车产业的发展,国家的重视程度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已经将其列入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制定了专门的“十二五”规划。这种重视带来了正面的影响,整个产业看上去很热闹、很繁华、很带劲。同时也带来了另外一些负面的东西,比如说,“散、乱、差”的问题,企业比较散、生产比较乱、产品比较差,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以国家推进的“十城千辆”为例,通过25个城市进行推广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渠道,但是在推进的过程当中,基本上还是一种粗放式的推动、带有一定的鼓励性质的推动,还缺乏组织、评估及过程控制。因此中国新能源汽车就出现了一种现象——做新能源汽车的企业都宣称自己最好,是世界一流,而一旦出了一点问题,所有的企业都拼命隐瞒。
 
  对于“十城千辆”的评价现在一定要走出一个误区——只是对购车阶段进行评价,缺乏对使用过程的数据积累和控制,只有对车辆每天的工作状况、使用状态进行跟踪和记录,这样才能够发现问题,经专家组评判后,制定新的整改办法,才能不断提升应用水平。经过这样的一轮两轮下来,电动汽车的系统标准就会出台,业界才能做到有标可依,推广应用才可能进入良性循环。
 
  另外,当下新能源汽车的标准也有很多,但大多是围绕着单一的部件设立,而且产业链上各方都试图让汽车去迁就自己领域的标准。比如做电机的、做电池的、做控制的都会推出车用标准,但不会关心汽车好不好用。今后要以汽车标准为标准,逐渐建立起阶段性标准,使新能源汽车做到有标可依。
 
  此外,国家在支持资金上的分配上也是针对用户购买层面,补贴仅仅是帮助企业消化成本。实际上,相关扶持政策更应该帮助有实力的企业去进行研发,而且除了高校机构的实验室研发,还应该有专项资金来支持应用研发。
 
  超越要靠合力
 
  实践表明,光靠一个企业无法做好电动汽车,必须将社会资源充分整合,要把全世界先进技术进行有效集成,才能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在推进整合过程当中,单靠一个企业或者几个企业的力量也无法实现,必须要有一个强大的联盟体系。
 
  为此,首先应该组织一个有效的机制和体制来推进整个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工作。在这方面,行业协会应该发挥作用,选择一批有技术实力、又有对新能汽车注入高度热情的企业,率先参与新能源汽车的整体研发、试制、示范运行的全过程。这样才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积累经验,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这比现在大家闭门造车,各做各的效率要高得多。
 
  具体而言,就是要通过官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联盟来推进新能源汽车发展。需要注意的是,这里选择的企业,不仅仅是指央企、国有大中型企业,对于民营企业,一定也要给予高度的重视。因为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尤其是零部件生产领域,民营企业占到70%~80%的比重。但是这些民营企业是靠自由资金积累去投入研发,虽然可能会获得一定的技术储备和成果,但当其向产业化转型的过程当中,可能就面临资金缺乏的窘境,导致有很多民营企业在新能源汽车成功的“黎明”前就死去了。
 
  充电换电无需争论
 
  选择充电还是换电模式,对新能源汽车的应用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从操作难易程度上考虑,采用充电模式的基础设施要简单一些,换电模式相对比较复杂。
 
  从长远来看,换电模式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因为其便捷性非常突出,一定要坚定不移地去推进,但是现阶段争论这个问题,意义不大。应该先把核心的产品和平台做起来,逐渐积累技术,让整个产业日臻成熟起来。只要电动汽车成熟起来,市场有较大的容量后,产业各方有了利益驱动,对于充换电模式,市场自然而然就会给出答案。
 
  现阶段,企业如果顾虑到重大的投资问题,在充换电模式上还有一些争议或顾虑的话。可以分阶段实施,先采用充电模式进入市场,等到电动汽车续航范围扩大了,中距离和长途运输能够开展起来后,换电模式自然而然就成熟了。
 
  (作者系中大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文章来源:《能源评论》
分享到:

关键字:未来 电动汽车 自主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