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首屏板块>矿产资源开发与保障 返回

高镍体系电池“中道梗阻” 100+企业寻解破冰路径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高工锂电 发布时间:2018-09-02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一面是补贴政策导向,一面是市场里程焦虑紧逼,在安全前提下达到既定能量密度目标与续航里程,新材料/工艺的创新与导入已成为业界的一致共识。

按照2020年实现动力电池能量密度达到300Wh/kg的目标,高镍正极搭配硅碳负极已成为电池企业的主流发展路径与突破瓶颈。而配合高镍化及长续航的趋势,抢占相关配套的电解液、添加剂、结构件、设备工艺等每个环节的技术制高点,自然成为各企业共同迈向的目标。

然而现实是,新材料在导入及应用过程中并没有想象中顺利。

高工锂电了解到,今年上半年,包括NCM811、NCA、富锂锰基材料等正极材料都在加速导入。其中,NCM811/NCA主要在圆柱电池领域率先突破应用,甚至一度呈现出供不应求的状态。同时,相关配套的硅碳负极材料也在同步推进。

然而进入到第三季度,各家囿于资金、技术、产能、工艺、设备等因素,2.4-2.6Ah容量的圆柱电池产品依然是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主流产品,能够稳定量产2.8-2.9Ah圆柱仍旧是众多电池企业的一道门槛。

硅碳负极应用方面,进入第三季度以来,无论是3C数码还是动力领域,国内硅碳材料市场需求出现大幅缩减,几近停滞。主要原因是电池企业在批量生产过程中还存在容量快速衰减等问题,应用硅碳产品并真正用好的电池厂家依旧不多。

据了解,今年上半年有动力电池企业在采购硅碳材料时希望提高其克容量,以期提升最终车型的续航里程。但是经过测试后,由于循环寿命不及预期以及出于安全性能考虑,还是决定用回原来材料体系的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电动汽车起火事故不断,这也给在能量密度与续航里程上急速狂飙的企业,以及迫切浮躁的整个行业带来反思与警示。

分享到:

关键字:锂电池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