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项目管理>电站事故及应急消防管理 返回

核电站建设模式遭批:把钱从左兜放到右兜

作者:新闻中心 来源:财经杂志 发布时间:2013-07-15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核电市场化破冰
 
  “成本加成、一机一价”的定价模式,导致中国核电“造价贵,所以电价高”
 
  数十年来,中国核电行业从业者总是争执不休,鲜有意见一致的时刻。但国家发改委价格司今年6月推出的核电标杆电价,却受到一致欢迎。
 
  这份核电电价方案共有五条,力图让所有利益相关方都满意。
 
  其中一条规定,今年元月1日之后投产的核电机组,将执行0.43元/度的标杆上网电价,引发最多关注。业内普遍认为,此条主要针对新建成的“二代加”核电机组。
 
  由于“二代加”机组造价较低,0.43元/度的标杆上网电价可以保证新建机组享有比此前更丰厚的利润。
 
  而采用三代核电技术AP1000和EPR建设的核电站,以及山东石岛湾正在建设的高温气冷堆和此后可能建设的CAP1400示范工程,发改委价格司要求区别对待,单独核定电价。其理由是这些核电站“承担核电技术引进、自主创新、重大专项设备国产化任务”。
 
  上述项目可能造价较高,因此被业内普遍认为将享有高电价,否则投资回报率将降低。
 
  在“十二五”期间,核电站与同地区百万千万级的火电站相比,必须在经济性上具有竞争力,这是国家发改委的要求。新的核电电价方案因此额外规定,在火电标杆上网电价(含脱硫、脱硝电价)低于0.43元/度的地区,新建核电机组执行当地的火电标杆上网电价。
 
  今年之前投产的核电机组,将不受此次改革的影响,这保证了江苏田湾、浙江秦山三期等核准电价较高的核电站利益。
 
  标杆电价的推出,意味着核电站造价天花板的确定,是核电市场化改革的第一步。多位受访的业内人士称,价格机制将倒逼核电企业改善管理,节约成本。但大数人亦认为,新政对“二代加”机组约束力不大,因为该技术比较成熟,造价较低,具有经济性优势,只要这些电站运行稳定,标杆电价对它们仍然十分优惠。
 
  国家能源局相关人士透露,AP1000首批四台机组虽单独定价,但后续建设的同类机组将执行核电标杆电价。标杆电价的约束性作用,预计将在陆丰、徐大堡及未来的咸宁、桃花江和彭泽等核电项目上开始显现。
 
  “标杆时代”来临
 
  由于核电的特殊性,价格主管部门一直采取“一堆一机一价”的方法,来确定新建核电站的上网电价。
 
  中国广核集团总经济师岳林康介绍说,核电机组投产后,国家发改委会为该机组单独核定电价,方式是“成本+利润”,保证其在30年经济寿命期内,内部收益率可达到9%。
 
  相较于其他电源,核电站9%的内部收益率并不算高。若不考虑“窝电”因素,目前西部光伏电站和风电场的内部收益率可达12%至14%。而国家补贴的光伏屋顶“金太阳工程”,若能准确把握光伏组件价格下跌的机遇,内部收益率可高达30%。
 
  但核电站发电效率高,运行稳定,燃料费用和后期运营维护费用在总成本中比例较低。一旦投产,将给股东带来稳定现金流;而“一堆一机一价”的定价方式,也保证了股东合理的收益预期。
 
  此种“成本加成”的定价方式曾引发多方批评。企业为获得政府审批的高电价,会故意强化预算软约束,持续推高火电、水电的造价。
 
  “反正最后定价是成本加利润,投资方对成本的把控就不会特别严格。”一位不愿具名的核电行业人士称。
 
  随着国内核电装机量的进一步上升,改革核电定价方式的呼声越来越高。中核集团副总会计师、财务部主任王世鑫曾公开表示,核电以个别成本为基础的单独定价方式,与电力市场化改革不相适应。
 
  大约在三年之前,国家发改委就开始研究核电电价机制改革事宜。截至今年7月,中国已有17台核电机组投入运行,在建核电机组达到26台,为世界之最。2012年10月,中国政府宣布重启核电建设。核电电价机制改革的进程亦随之加快。
 
  今年开始,国家发改委多次召开专家座谈会,与会代表认为,核电发展初期实行国家管制定价是有利的,但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则必须要走向市场定价。最终发改委在多次讨论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0.43元/度的核电标杆电价。
 
  此举虽未摆脱政府定价模式,但仍被看做是核电向市场化迈出的第一步,其将倒逼核电企业通过降低成本,以获取更大收益。
 
  上文提及的核电行业人士表示,此举透露出的另一信号是“核电在电力行业中的地位明显上升”,“以前核电规模小,政府顾不上你,现在规模大了,地位上升,政府需要进行统一管理。”
 
  根据《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年)》,至2020年,中国在运核电装机将达到5800万千瓦,在建3000万千瓦。
 
  核电业主获利
 
  核电标杆电价推出后,业内人士基本持欢迎态度。
 
  在近期的一次内部会议上,国家核电技术公司董事长王炳华称,标杆电价改革对核电市场的影响是深远的,对项目投资形成了硬约束,并将传递到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国家核电技术公司的相关人士向《财经》记者表示,AP1000三代核电站设计精简、工期较短,一旦实现设备批量化和国产化后,在经济性上将非常有竞争力。
 
  使用“二代加”技术的新投运核电站,将成为标杆电价的最大现实受益者。目前“二代加”技术相对成熟,设备国产化率高,百万千瓦级的“二代加”核电机组单位千瓦造价,仅在1.2万元至1.4万元之间。
 
  在“一机一价”、内部收益率9%的定价模式中,大亚湾核电站核定的上网电价为0.414元/度,岭澳核电站为0.429元/度,均低于新推出的核电标杆电价。
 
  今年6月刚投运的辽宁红沿河一号机组,由于当地火电标杆电价(含脱硫脱硝)低于0.43元/度,将执行当地火电标杆电价0.422元/度。即便如此,这个价格依然可保证红沿河获得9%的内部收益率。这意味着,福建宁德、广东阳江等新建“二代加”核电机组执行标杆电价时,业主将获得较高收益。
 
  “常规电源实行了标杆电价后,给行业带来了什么样的大发展,大家看得都非常清楚了。”这十年间,中国火电单机从30万千瓦、60万千瓦升级到了百万千瓦,从超临界机组升级到超超临界机组,实现了装机和技术的大跃进。上文提及的核电企业高管指出,“什么样的政策有这么大的牵引力?就是价格政策。”
 
  另一位核电企业高管告诉《财经》记者,核电上网电价直接挂钩火电标杆电价的做法,将引导核电投资流向电价更高,市场需求更大的地区。这些地区经济普遍较发达,但缺煤少电。例如,同一机型的核电站建在辽宁和广东,前者只能执行0.422元/度的当地火电标杆电价,加上电力需求增长不及广东,收益率将低于广东的核电机组。
 
  政策调整带来的影响,还未波及核电设备生产企业。此前业内预计,标杆电价的确定将让核电设备商遭遇压价。但中国一重(2.04,0.02,0.99%)副总裁王宝忠告诉《财经》记者,在建和一些已获“小路条”的核电机组设备合同早已签订完毕,此次政策调整不会影响上述合同的执行。
 
  王宝忠表示,国家已经划定了2020年之前核电发展的天花板,因此目前核电设备公司少有新增订单,也就谈不上影响。
 
  市场化路漫漫
 
  标杆电价的出台,是核电产业迈向市场化的第一步。
 
  今年初,国家能源局核电司司长郝卫平在一次内部会议上表示,中国的核电产业中存在着许多非市场化因素,需要进行改革。
 
  目前国内的核电站建设,多采取EPC(工程总承包)模式,核电站的业主会将所有的工程设计、采购、项目管理和电站调试启动工作,都交给专业的工程公司来打理。
 
  例如红沿河核电站,其业主单位是由中广核和中电投等按比例出资组建的有限公司,而中广核工程公司则对红沿河一期工程进行了总承包,负责核电站的设备采购和建设安装。
 
  肥水不流外人田。由于工程公司利润可观,国内三大核电企业都组建了工程公司,通过承包自己控股的核电项目,实现利益体内循环。
 
  如中核控股的海南昌江核电项目,肯定由中核工程公司担任总承包,而中广核控股的宁德、阳江核电项目,则肯定会交给中广核工程公司打理。乍看市面上有多个工程公司,但其每个都紧守“自留地”,泾渭分明,形不成市场竞争,更遑论通过竞争降低核电站造价。
 
  “这是把钱从一个兜里放到了另一个兜里,根本不是市场经济!”华能核电有限公司原总经理王迎苏对《财经》记者表示,“这种体制下,工程公司不是承包商,而是甲方。”
 
  此前的“一机一价”定价模式,内在逻辑是“造价贵,所以电价高”。大包大揽的核电工程公司,在核电站建造过程中获得丰厚利润的同时,“高进高出”现象非常严重,但最终高额的核电站造价,将由电力消费者埋单。
 
  比如江苏田湾核电站采用俄罗斯核电技术,部分设备造价较高,且出现工期延误,最后国家核定的上网电价为0.455元/度,远高于广东地区的核电站。
 
  核电标杆电价的出台,会让这一切戛然而止。火电领域十年来装机造价的不断降低,已经昭示了这个前景。
 
  上文提及的核电人士表示,在一个正常的核电建设市场中,业主可通过招标的形式,从多个工程公司中选择方案和价格最合理的一个担任项目总承包。通过多个工程公司的竞争,可使得核电站造价降低,进而提升竞争力。
 
  不过王迎苏认为,0.43元/度的标杆电价较为宽松,无法对核电投资形成真正的约束力,短时期内改变现状的可能性并不大。
 
  【作者:《财经》记者 朱玥 】
分享到:

关键字:核电站 建设 模式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