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的民营经济创造了众多的全国第一,也早于全国其他地区遇上了成长的烦恼和挫折。绊倒温州人的石头或许还会绊倒其他人;温州人先栽了跟斗换来的教训,对其他地区来说也或许是一味苦口良药。
“拐点”是向上还是向下?
来自温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等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当地经济正在走出低谷,今年呈现“回升向好”之势。“我认为今年的状况应称为"平开稳走"。”温州市经信委主任林亦俊说,经济不可能迅速回暖,需要花时间来慢慢解困,但接下来还是会稳步向上。
统计显示,温州工业经济今年以来持续回升,企业利润有所好转。前5个月,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利润增长由去年同期下降16.7%转为增长12.6%。今年上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80亿元,增长7.2%,较去年底回升0.5个百分点。
统计数据向好,但是一些传统支柱行业仍感受到巨大的压力。
温州几大行业协会负责人介绍说,打火机、眼镜和服装等曾在温州辉煌一时的传统产业生存现状都不容乐观:打火机协会的会员企业从2008年的300多家降到了目前的117家;在工商部门注册的2770家服装企业现在剩下不到1800家还在纳税;眼镜企业也从600多家下降到了520家。
相关行业协会负责人普遍反映,融资成本、劳动力成本和税赋是压在企业头上的“三座大山”。一些民营企业家反映,虽然银行贷款基准利率约5厘,但其实温州的银行贷款都上浮30%以上,再加上一些理财产品等,年融资成本高达10%以上。
融资成本太高成为实体经济的沉重负担。“企业都缺钱,硬撑下去基本是在给银行打工。”温州市服装商会会长郑晨爱苦笑道,“但眼下最担心的是不少企业可能撑不下去,没机会再为银行打工了。”
一位温州知名企业家认为,最坏的时期还没有到来,目前温州不少企业正面临“拐点”,不是向好,而是面临倒闭。
是什么让他们深陷泥潭?
“老公辛苦一年忙,不如老婆一套房”。前几年这样的利益导向让大量资金“弃实奔虚”。在温州,有多达数千亿的民间资本长期游离于银行体系之外。
“即使不做房地产,弄几套房来炒炒也总是有的。”一名温州老板直言。据温州有关部门的调查数据,早在2010年,全市100强制造业企业中就有72家涉足房地产业。
除了房地产,还有一些“看起来很美”的产业也吸引了苦于投资无门的温州商人:光伏、矿产,甚至“姜你军”“蒜你狠”“豆你玩”……在这些疯狂的资本游戏中都有温州资本的身影,而一度过大、过松的银行贷款又无异于火上浇油。
据林亦俊介绍,截至2012年底,温州的贷款余额与GDP之比为192100,比全国高62个百分点。一家年销售收入3000万元的企业,银行贷款达2亿元以上。过多的贷款对温州经济脱实向虚、冲动投资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更令人不安的是,在贷款资金充裕时,温州不少银行降低放贷条件,企业无资产抵押则鼓动互相担保获得贷款,从而形成“互保”“连保”格局。这犹如一张巨大的网络,将大量良莠不齐的企业捆绑在一起,成为悬在温州经济之上的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
一些温州企业被房地产抽走了资金,没有研发、没有投入,原有的主业没了利润,加上滞销的房地产不足以支付贷款利息,主营业务无奈倒下,跑路、跳楼事件时有发生。
转型升级路在何方?
经历这场金融风波的洗礼,坚守主业、做强实业已然成为温州广大企业家的共识。现在,不少企业已经从原来的“弃实奔虚”逐渐向“脱虚向实”转变。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至5月,温州全市工业性投资同比增长48%,位居全省第一。同时,新产品产值同比增长20.2%,高于同期工业产值增速17.2个百分点。这些数据表明,企业在困境面前没有放弃投入,特别是技改投入。
就在7月初,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从改进金融服务和改善外部环境两方面着手,整合金融资源,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对于在寒风中守望春天的部分温州企业而言,这或许是黎明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