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项目管理>电站事故及应急消防管理 返回

林毅夫的“投资观”缺乏国情支撑

作者:新闻中心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发布时间:2013-07-16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我们看到作为投资拉动经济最坚定支持者的林毅夫先生,仍在坚持不懈地呼吁,中国经济仍需投资拉动。并列举了从二战到现在13个曾经相当一段时期年均经济增长率超过7%的经济体,其成功的经验都是高储蓄率和高投资率。
 
  也许,从历史经验和理论基础来看,林毅夫先生的“投资观”并不是没有道理,甚至可以说,在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确实要远高于出口、消费等其他“马车”。但林毅夫先生忽视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中国国情。
 
  首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中国的市场化水平太低,投资无法成为一个市场元素对中国经济产生持续的拉动因素。
 
  我们知道,投资要想充分发挥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除非发生特殊的情况,如经济危机、金融危机、经济灾难等,不然,就必须以市场为主导,由市场来决定投资的目标、方向、投资规模和投资数量。
 
  问题在于,从中国这些年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来的实际情况看,市场对投资的影响力是很脆弱的。更多情况下,是政府起了主导作用。即便是企业投资,也是政府这只幕后之手在发挥作用。城市建设、房地产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不需多说,就是许多产业,包括所谓的新兴产业如太阳能、风电、LED光电等,也无一不是政府在强势推动。
 
  相反,林毅夫先生列举的其他年均经济增长率一段时期超过7%的经济体中,哪一个像中国这样,政府如此强势地决定投资目标和方向、规模和数量,又有哪个是如此取代了市场、干扰着市场、干预着企业?
 
  也正因如此,中国的高投资率,就留下了太多的隐患和问题。所以,在市场化进程没有步入良性轨道、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没有有效理顺、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严重滞后的大背景下,投资要想对经济增长发挥正面和积极的作用,首先必须在市场化建设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
 
  其次,正是因为投资的市场化元素严重不足,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和干扰过多,就带来另一个严重问题——投资格局分布的不合理。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生产性投资和非生产性投资格局的不合理,非生产性投资严重挤占了生产性投资;二是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格局的不合理。
 
  就前者来看,2003年可能是一个分水岭。因为,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放开以及地方政府的投资热情被激活,房地产投资就像一匹野马,疯狂奔驰,以至于在短短十年不到时间里,就将生产性投资挤到了墙脚。什么叫实体产业空心化,不就是生产性投资空心化吗?而如果一个发展中人口大国,房地产投资唱主角,生产性投资却只能苟延残喘,那怎么可能不出问题?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还怎么可能持续呢?
 
  对后者来说,在改革已经进入到“深水区”、地方80%以上的国企已经改革改制成民营企业和股份制企业的大背景下,如果投资仍以政府和国企唱主角,也应当不是一件正常的事。
 
  从2003年到现在,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民间投资者到底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应当不难判断。而政府投资和国有投资,依靠的是什么,也应当不难分析。一极是政府和国企负债累累,一极是民间资本没有出路,这样的格局,难道还能说投资能够对经济产生积极的拉动作用吗?还能维持下去吗?
 
  除此之外,中国在对投资质量和效率的评价方面,也存在严重缺陷。总体上讲,“固定资产增长率”这个概念,已经成为制约和影响投资的最主要障碍。如果不能对投资的质量和效率做出科学的评价,没有科学的评价体系与标准,高投资率对中国来说,极有可能意味着一场灾难。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市国资委) 
分享到:

关键字:林毅夫 投资 缺乏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