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任浩宁认为,核电如此受宠与我们对核电行业的“无知”有很大关联,核电行业的真正面目从未在普通投资者和民众面前展示。
误区一:核电是安全的,中国核电更是安全的!核电之所以被核电企业、业内人士称之为安全、高效、清洁的新能源,主要是因为我国从未发生过类似福岛核辐射那样危害极其严重的污染事故。日本核电企业何尝不是标榜安全工作多么到位,防范措施多么超前,而最终核事故还不是接踵而至?生命、金钱、环境等各方面受损失最大的依然是普通民众,仅凭个别人士看得懂的一纸空谈就上马核电项目,民众如何会有安全感?
误区二:大力发展核电是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的必然趋势,核电占比过低的现象应尽快给与纠正。而得出这个结论的依据莫过于参照日本、美国、法国、德国、英国的核电占比,但这种参考标准非常不具合理性!仅以日本为例,日本大力发展核电实属无奈之举,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等各种资源均不富足的情况下,日本除了大规模发展核电外别无他法。而中国则恰恰相反,煤炭、页岩气等能源储量非常可观,盲目增加核电占比只会让能源构成更加畸形。
核电行业之所以得到众多人士的青睐莫过于其显著的经济效益:第一,核电项目规划、招标、建设过程中需要大量资金、技术、人力,相关子产业也能够得到有效带动,核电行业创造GDP的能力不亚于铁路、公路、地铁等基建项目;第二,除了正常检修外,核电项目不需过多的停运,发电小时、发电量、发电效率远非其他能源方式能够媲美,对地方政府和运营企业而言核电站就是名副其实的“印钞机”。
然而,大规模发展核电已经不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去核化将是核电行业的主旋律,德国在这一方面已经做出明确表率。单从资源禀赋角度观察,我国也不具备大规模上马核电项目的基础:铀资源非常匮乏是不争的事实,我国铀矿供需关系已经严重失衡。仅2010年铀资源缺口就达2000吨,2011这一数字更是突破3500吨,进口铀已经接近自产铀的4倍,对外依赖程度之高由此可见。若2015年、2020年核电目标如期完成,铀资源缺乏问题将会更加凸显,核电行业将会重走石油、天然气行业的老路,再谈能源安全岂不是贻笑大方?
但是,核电项目经济效益过于明显,已经受到了地方政府、核电企业的大力吹捧,核电项目将会雨后春笋般出现,核电项目、核电产业园将成为地方规划中首先会考虑到的明星项目。而如此风光的核电将会掩盖新能源行业存在的众多问题,如风电、光伏所面临的生存境况被人为忽略。但风电、光伏未来发展前景不可限量,我国在技术研发、设备制造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市场容量的释放指日可待,其增长潜力远非核电所能比拟,无视光伏、风电的做法只会进一步恶化新能源产业整体发展。
“江门事件”的终结归为民意的胜利,但内陆核电重启的背后黑手又有谁来揭发?核电安全不能单纯的以专业人士的数据、图表评判,民众若无法接受核电项目,则该项目着实便没有存在的必要。不妨来个简单的换位思考,让审批官员、核电项目运营人员、投资者居住核电站周围,其是否还会一直倡导核电安全呢?毕竟,当下生活在核电“第一线”的还是普通百姓。
试想,当石油、天然气、核电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煤炭行业面临崩盘,光伏、风电日益恶化,页岩气、煤制气尚“杳无音讯”,能源安全怎能保障?电力供给谁来负责?因此,让核电远离“聚光灯”,让核电远离概念炒作,让核电热尽快退去,还原核电的真是面貌才是发展核电行业的当务之急。(作者系中投顾问产业与政策研究中心 能源行业研究员任浩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