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夏季用电高峰期的到来,关于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发电并网和储能话题再一次成为业内讨论焦点。自“储能”被写入“十二五”《纲要》后,其在国内的发展日渐走入各级政府和企业的发展规划中。近日,英国伯明翰大学副校长理查德·威廉姆斯(RichardWilliams)教授在接受中新网能源频道专访时表示,虽然转型的成本很高,但现在却是中国企业进军储能行业最好的时机。
“看天吃饭”的风能和太阳能时有时无,如果直接入网,对电网冲击很大。但如果有很好的科技手段,将这些电能储蓄起来,就可以解决能源短缺,又不会造成浪费。近年来饱受“并网”之苦的风电和光伏产业或将因储能技术日臻成熟而解决发展瓶颈,储能技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新能源发电的随机性、波动性问题。储能产业因为投入成本高、技术难度大,目前在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尚不是成熟产业。
“我们并没有把能源储备放在实处,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很好地生产出能源,但并不能很好地储存能源。”理查德教授说,消费者和生产能源系统的基地,需要能源储蓄来链接起来。理查德说,大坝就是一个很好的储能方式,当不需要水的时候,把水储存起来,需要水的时候,再把储存起来的水释放出来。“电池和大坝有着同样的作用。”
理查德本次来中国,一方面是参加在广州和北京等地的储能会议,另一方面是代表伯明翰大学和中科院探讨储能科研的相关项目。
理查德说:“现在看,电池价格昂贵,很麻烦、很耗时、很重,所以,需要非常有竞争力的科技来建设、推动储能行业的发展。”在将来提高电池的重复利用率、增加电池的可容性、降低成本、解决好回收问题,给予电池第二次、第三次的生命,这都是我们需要去解决的问题。
“储能在未来会有非常大的增长空间,但前期的基础设施建设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理查德说,任何结构转型的成本都非常高,但如果现在不进行转型建设,将来可能花费比现在十倍还多的代价去偿还现在的欠债。
理查德表示,每项技术在发展的早期都会有一定的风险,但如果企业在储能方面进行投资的话,商业回报率还是挺大的。理查德说,如果投资储能可以盈利,对投资者自然是好的,但如果前期投资暂时没有得到汇报,那可以进行长线投资。“现在对公司、对个人来说,都是一个非常好的投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