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项目管理>电站事故及应急消防管理 返回

民企发展须跟上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

作者:新闻中心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发布时间:2013-08-06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未来中国经济的新引擎

  应该是城镇化和服务业
 
  从国家层面上讲,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提出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据统计,2011年底,我国城镇化率为51.27%,距世界60%的平均水平和发达国家80%左右的水平还有很长的距离。
 
  城镇化能够拉动消费、带动投资、促进产业集聚,是中国经济发展强大而持久的动力,同时也为我们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投资机会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从农民的角度来说,广大农民朋友也希望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
 
  有一次我去村里看望留守儿童时,了解到村里小学一个班只有几名学生,学校老师无奈地说:“村里有能耐的家长都将孩子送到城里上学去了。”这些家长为什么将孩子送到城里上学,就是因为城里学校办学条件好。
 
  民企参与城镇化建设必有收获
 
  民营企业如何积极参与城镇化建设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不同类型、不同实力的民营企业参与城镇化建设的方式也不相同,但只要积极参与,必有收获。
 
  从拉动消费的角度来看,农民转为市民,不仅仅是身份上的转变,消费观念也随之更新,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据了解,目前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约为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的3.1倍。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有1000余万农民转为市民,进而带动1000多亿元的消费需求,这将为民营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带来新的机遇。
 
  从带动投资角度来看,粗略估算一下,如果以人均10万元的固定资产投资计算,每年就能够增加1万亿元的投资需求。
 
  庞大的投资需求,一方面通过政府的融资平台和银行信贷解决,但更多的是留给民间资本去填补。国家提出要合理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城镇建设,加之“新36条”实施细则的出台,民间资本可以在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领域寻找更多机会。
 
  从产业集聚来看,城镇化过程中人口集聚、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会扩大生活性服务业需求;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社会分工的细化也会扩大生产性服务业需求。
 
  目前,发达国家服务业产值和就业比重均在70%以上,而2011年底我国相关产业的比重只有43.1%,发展潜力很大。且城镇化会将一大批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成为产业工人,有利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
 
  实现新型城镇化

  必须走产业集聚之路
 
  产业集聚能解决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与土地分离的农民,大多缺乏必要的技能,找不到固定工作,没有稳定收入,也就不能实现真正的安居乐业,而且可能返贫。对此,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必须有产业作为支撑,让转成市民的农民就地就业。
 
  产业集聚能让新型城镇化建设持续发展。
 
  新型城镇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建设资金不可能长期依赖土地出让金和财政补贴,关键在于培育城镇自身造血功能,这也需要产业作支撑。
 
  政府有了财力,就可以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为城镇居民提供均等的医疗、教育、养老、交通等公共服务,不断改善民生。
 
  产业集聚能完善城镇服务体系。以服务业为主的城镇服务体系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口聚集度和经济繁荣度。
 
  没有人口的高度集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服务业难以发展,反过来,服务业发展不起来,影响城镇的投资环境,则难以持续聚集各类生产力要素。
 
  综合以上三方面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不能激进,必须在有条件的村庄积极稳妥推进。同时要打造精品,提高城镇化质量,让城镇化健康发展。
 
  (作者系四季青集团董事长) 
分享到:

关键字:民企 发展 跟上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