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项目管理>电站事故及应急消防管理 返回

2020年中国气候融资达2.46万亿

作者:新闻中心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发布时间:2013-08-20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气候变化问题不再仅仅局限于科学领域,它也越来越受到国际金融机构的关注。世界银行在今年7月初宣布除特殊情况,今后将不再为燃煤发电厂项目提供贷款,这再次说明金融机构正在助推全球的低碳转型。
 
  但是必须认清一点是,世界经济向低碳转型并非一件便宜的事。
 
  根据国际能源组织的预测,到2035年,必须投资13.5万亿美元用于低碳能源以减少排放。汇丰银行也预测全球低碳转型需要在近十年的投资额为10万亿美元。
 
  这些钱究竟从哪里来?一直是令人困扰的问题。
 
  近5年来,在投资圈出现了“绿色债券”,甚至“气候债券”等为应对气候变化筹钱的工具,而且已经变得越来越火。
 
  “去年,全球气候债券发行量为3460亿美元。”气候债券机构(Climate Bonds Initiative,以下简称CBI)的主席肖恩(Sean Kidney)对本报记者表示。
 
  事实上,气候债券与其他固定收益模式的金融工具没有区别,只是它所解决的问题被细化为气候变化领域,其发行机构为政府、银行以及公司。
 
  中国目前尚无专门的“绿色债券”或“气候债券”。
 
  “不过我们并不关心这些债券是不是真的叫气候债券,我们是关心资金是否真的流入了绿色领域。”肖恩表示。
 
  因此按照肖恩的理解,中国目前是气候债券发行最大国,共发行了1270亿美元的债券,肖恩把铁路的修建也纳入了其统计体系。
 
  另外,中央财经大学气候与能源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王遥则对本报记者表示,在中国,企业(公司)债券市场成为绿色低碳产业融资的来源之一。
 
  2013年全球气候债券3460亿美元
 
  交通为2630亿美元,能源则为410亿美元。
 
  肖恩在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时成立了CBI后,就没有停止过对气候债券的研究,他不时都会出现在全球各大新能源财经公司和金融机构的年会上,向投资者们讲解当下气候债券市场的最新情况。
 
  毕竟“气候债券”在整个气候变化议题都摇摆不定的情况下,自然也会遭到一些质疑的声音
 
  不过肖恩却一如既往的坚持认为“与气候相关的债务证券是具有市场需求的。”
 
  这也是金融界的呼声。
 
  早在2011年德班气候变化大会时,包括英杰华集团(AVIVA)等在内的一些国际金融机构就开始向政府提出诉求,希望促进绿色低碳相关债券的发展,用以支持低碳投资。
 
  除此之外,根据CBI与汇丰银行2013年7月发布的关于《气候变化与债券》的报告不难看出,即便各国经历着金融危机,但是债券依然吸引了资本市场的兴趣,被视为是一种靠借入资本为气候经济融资的途径。
 
  根据前述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全球260家机构发行了1200种与气候相关的债券,总额为3460亿美元,这几乎是2012年时估算的一倍。
 
  肖恩将这3460亿美元的债券划分为了6个领域,其中包括交通、能源、金融、建筑与工业、农业与森林以及垃圾与污染控制。
 
  “其中交通占了大头,为2630亿美元,而能源则为410亿美元。”肖恩表示。
 
  当然,在这场为气候融资的游戏里,欧洲各大金融机构与投资者一如既往的显得非常积极。
 
  比如,欧洲投资银行(European Investment Bank)在今年8月初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投资者又发行了一个时间为7年、价值为6000万美元的“气候意识债券”(Climate Awareness Bond)。而这个名为“气候意识债券”是从固定收益投资者募集资金,用以支持欧洲投资银行在可再生能源与能效领域的借贷。
 
  “其实,亚洲国家,其中包括中国一些银行机构其实对气候债券也非常感兴趣”,肖恩对本报记者表示,在华已经与相关机构的负责人见了面,“不过我现在还不能透露更多”。
 
  气候债券最大发行国为中国?
 
  1190亿都是在以高铁为主的交通领域发行。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中国目前还没有欧洲国家那样专门的以“气候”命名的债券,但是《气候变化与债券》依然把中国列为了发行与气候相关债券的最大国。
 
  截止2013年,中国发行了1270亿美元与气候相关的债券。相比之下,英国仅为500亿美元、法国为410亿美元、美国为380亿美元。
 
  这是由于肖恩所领导的CBI以及汇丰银行把为修建铁路所发行的债券也纳入了其中。原因是他们认为与飞机和柴油汽车等交通工具相比,轨道交通的碳足迹是相对较少的。
 
  事实上,中国1270亿美元的债券中1190亿都是在以高铁为主的交通领域发行。单纯就能源领域而言,中国所发行的债券为75亿美元,欧洲和美国则分别为90亿和80亿美元。
 
  据王遥介绍,中国目前尚无专门的“绿色债券”或“气候债券”,不过中国也有一些为绿色低碳产业融资的债券。
 
  “只是,与国外不同的是,中国企业(公司)债券市场逐渐成为绿色低碳产业融资的来源之一”,王遥表示。
 
  据了解,国际范围内绿色债券的发行机构比较分散,主要包括政府机构、国际机构、多边金融机构与投资银行。
 
  促使投资者参与需三个条件

  标准化、第三方认证、公共资金。
 
  现阶段,中国气候融资发展已经面临着多重难题,其中包括气候融资管理体制与政策体系仍不完善,金融市场还未能在气候融资领域承担相应的角色等等。
 
  今年年初中央财经大学与气候组织发布了一份关于中国气候融资的报告,具体研究了中国气候资金的空缺数量。
 
  其初步预估,2015年和2020年,中国每年气候变化融资总量目标需要分别达到1.9632万亿元人民币和2.4646万亿元,以实现中国既定的应对气候变化目标。
 
  如果我国低碳经济的转型在接下来几十年想要继续进行,那么这种“气候债券”的发行势必会扮演重要的角色,因为它是调动私营投资的重要手段。
 
  对此,王遥建议中国的发展性金融机构也可借鉴国际多边金融机构的经验,向金融机构和其他机构投资者发行绿色债券或气候债券,以增加投入到节能环保和气候变化领域的资金。
 
  同时,王遥也认为在未来加速投资者参与和市场扩张的三个重要条件是:标准化和第三方认证、达到一定总规模、公共资金帮助提高气候债券的投资分级。
 
  不难看出,王遥所提出这些条件都是为了保证气候债券的信用度。
 
  “的确,政府在气候债券中扮演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他们的参与会帮助气候债券市场的开始”,肖恩表示,甚至政府也可以发行气候债券比如澳大利亚以及印度政府。
 
  除此之外,政府还可以提供保险(放心保)和其他对政策风险的担保,对合格的债券提供财政支持(税收方面的激励等),以及公共资金承担第一损失以提高债券的信用。 
分享到:

关键字:2020年 中国 气候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