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项目管理>电站事故及应急消防管理 返回

莫让废电池回收“冷热不均”

作者:新闻中心 来源:中国网 发布时间:2013-09-16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废电池出路何在?在对这个题目的深入采访中,记者有两个“没想到”。
 
  一是没想到,公众对废电池的污染认识已经非常统一,分类处置成为一种自愿行为。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提升,随着各种环保知识的普及,公众对垃圾的分类处理正成为一种自觉,这为全社会共同创造美好家园提供了良好基础。
 
  二是没想到,企业对废电池的集中处理兴趣不大,参与度很低。充电电池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而废弃的可充电电池往往与废一次性电池一样当生活垃圾处理,无人回收,存在污染隐患。而对于不必集中回收的低汞或无汞废一次性电池,感兴趣的企业就更少了。
 
  一方面是公众的“热”,一方面是企业的“冷”,分类集中的废电池处于“无家可归”的境地,企业从经济利益考虑又不作为,废电池回收面临困境。
 
  《废电池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已颁布10年,今天,我们能否为废电池的循环再利用做点什么呢?
 
  比如,完善相关政策。10年间,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公众环保意识大大增强,产业转向绿色发展轨道。仅就废旧电池回收利用而言,不少研究者都加入了废电池再利用的技术攻坚,也取得了不少成果。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按照《废电池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的要求适时修订细则,严格规定废电池回收责任单位的法律责任,引导建立合理的回收体系,确保废电池的回收利用进入良性循环正当其时。
 
  比如,强化政策的执行力度。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技术条件不成熟、回收成本高等,都制约着回收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权责不清,管理空白,也为废电池的回收利用增添了难度。这亟须有关部门加强监管,加强对已制定政策的落实,让制造商、经销商等切实担负起回收责任。
 
  同时,电池的制造商、经销商也应该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尤其对于可充电电池,在制造及流通环节,制造商要充分考虑到废弃后的回收,在保证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注重社会效益和生态影响。
 
  最后,还要加大宣传力度。公众知道垃圾要分类,但可能很难弄清怎么分类。在回收设施上做出标识,在电池产品上做出标识,或是通过广泛地宣传加强科普,让大家知道该如何回收废电池,这都不失为很好的办法。
 
  小小一枚电池,其背后涉及公众、企业和政府等多方主体。我们关注废电池带来的环境危害隐患,希望放入回收箱的废电池能变废为宝。我们也期盼着,能够形成一个物尽其用的良性循环系统,让科学环保真正渗入到公众生活的一点一滴。
分享到:

关键字:莫让 废电池 回收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