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项目管理>电站事故及应急消防管理 返回

2013年Q2光伏产业复苏“曙光”乍现

作者:新闻中心 来源:Solarzoom 发布时间:2013-09-17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近两年,全球太阳能产业一直在“寒冬”中苦苦挣扎。欧洲上网电价补贴费率的削减导致产能过剩及市场增幅低于预期,整个价值链价格崩溃,持续亏损,数家企业走上收购、裁员乃至破产之路,欧洲市场的局势尤为严峻。
 
  不过,从2013年第二季度光伏产业业绩报告可见,太阳能部门首绽复苏“曙光”。尽管诸多制造商尚未盈利,但随着市场需求的蓬勃发展,光伏组件价格与出货量正呈持续增长态势。不过,“复苏之光”并未蔓延至价值链的所有部分。此外,部分制造商与开发商仍无法适应新的行业动态,整个地理局势尚未明朗。
 
  光伏市场重心转移
 
  随着西班牙、意大利及德国这类成熟市场上网电价补贴费率削减或关闭,全球光伏市场重心正逐渐向亚洲转移。2013上半年,亚洲市场光伏出货量已高于欧洲。
 
  据业内分析师透露,亚洲市场需求的强劲增长是光伏产业复苏的首要驱动力。此外,中国、日本以及美国市场需求增幅已可消弭欧洲市场的空缺。然而,这三个市场的情况各有不同,其中差异也决定了复苏细节。
 
  中国市场气势如虹
 
  受到多种因素尤其是贸易战争的冲击,中国政府正大力推动本土光伏市场的发展,并于2013年7月设立每年新增光伏装机量10GW以及2015年光伏装机量至少达35GW的目标。
 
  不过,鉴于印度并未完成其国家太阳能任务的“前车之鉴”,中国政府这一野心勃勃的目标也遭到各方质疑。然而,中国的情况与印度并不相似。受到金太阳能项目与上网电价补贴政策的激励,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可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尤其是公共事业级部门的发展尤为抢眼。
 
  据分析师预测,2013年,中国有望达到新增光伏装机量10GW的目标。不过,MercomCapital认为,2013年中国新增光伏产能为8.5GW。
 
  日本市场利润丰厚
 
  2013年第一季度,日本光伏市场需求规模达到1.73GW。此外,据相关数据显示,受到非住宅用户需求量上涨的驱动,2013年第二季度日本光伏组件销量较去年上涨两倍之多,达到1.65GW——与第一季度规模差距不大。
 
  日本去年推出的上网电价补贴费率已被视为全球最“慷慨”的政策,对于开发商而言,最为有利可图。受到该政策的提振,日本公共事业级项目蓬勃发展。
 
    日本市场迅速增长的另一个重要驱动力即大额出口。一季度,日本光伏出货量为1.73GW,其中800MW用于出口。
 
  绝大多数大型光伏制造商已从这一变化中获益。据2013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阿特斯太阳能、晶澳太阳能以及SunPower在日本市场均获得强劲的销售额。天合光能预计2013下半年将向日本市场出口额外出货量。
 
  由于日本光伏组件销售价格高于美国或中国,在日本出售产品有望带来更高的销售额及利润。
 
  美国市场欣欣向荣
 
  尽管目前市场规模无法与中国或日本媲美,但美国光伏市场一直是全球光伏产业中的重要一环。2013年第二季度,美国新增光伏装机量为796兆瓦,同比增长32%。
 
  当前,美国市场仍受公共事业级光伏项目主导。美国光伏巨头FirstSolar业务模式颇为多元化,不仅开发建设大型电站,还为阿特斯这类光伏企业供应光伏组件及服务。目前,该企业已在美国光伏部门占据强劲的市场地位。此外,英利、天合以及所有其它顶级c-Si光伏制造商已受益于蒸蒸日上的美国太阳能市场。
 
  虽然第三方光伏对美国住宅市场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住宅与小型商业部门仍仅占市场总规模的较小部分。鉴于美国尚未推出国家FIT政策或有效的州FIT税率,美国并未出现与欧洲与日本住宅部门类似的大额增幅。
 
  组件部门收益最丰
 
  尽管第二季度光伏产线初现“复苏之光”,但就整个价值链而言,仍呈现不平衡的状况。就当前而言,垂直一体化光伏制造商一直是主要的受益方。二季度,天合、晶科、英利、阿特斯及夏普这类顶级光伏组件制造商光伏组件出货量持续增长,利润率同比大幅提高。除了夏普,上述光伏制造商利润率环比均呈增长态势。
 
  此外,鉴于业务重心逐渐转向项目开发,FirstSolar第二季度营收同比增长46%,至5.2亿美元。运营利润率7.5%,净利3360万美元。
 
  尽管中国光伏制造商天合光能与英利新能源二季度运营利润率仍为负值,但已有所改善,分别达-5.4%与-3.8%。值得指出的是,c-Si光伏价格不断上涨。据相关报告显示,C-Si光伏组件价格售价从1、2月份的每瓦0.53元升至6、7月份的0.56美元。受到持续增长出货量的提振,制造商的利润率得以改善,产能利用率更高。部分企业的出货量已超越额定产能。
 
    电池硅片制造商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随着市场重心逐渐偏向垂直一体化生产,诸多大型光伏制造商自我生产光伏组件。作为领先的光伏电池制造商,晶澳太阳能近几个季度业绩持续改善,很大程度得益于更多的光伏组件出货量。与英利及天合类似,二季度晶澳仍未盈利,不过运营利润率已提升至-2.1%。
 
  鉴于中国大陆针对美国市场需求“免税”光伏电池,台湾地区光伏电池制造商业绩似乎更为抢眼。
 
  大型硅片制造商则仍在与低价“奋战”。据二季度财报显示,江西赛维LDK亏损严重。据分析师推测,该企业避免破产的唯一途径就是得到中国银行的支持。
 
  近年,RECASA这类大型制造商逐个退出硅片业务。2012年10月,挪威REC公司宣布暂停在新加坡硅碇和硅棒生产。
 
  多晶硅价格仍处于低位
 
  就当前局势而言,多晶硅制造商也仍在挣扎中求生存。尽管传统业内巨头瓦克化学、Hemlock及REC利润率仍为正值,然而近两年,随着多晶硅价格崩溃,这些企业的利润率还是大幅下跌。
 
  2013上半年,多晶硅价格呈温和复苏态势。鉴于多晶硅市场需求绝大部分来自中国,因此中国针对美国制造多晶硅征收惩罚性关税令Hemlock与REC的业绩遭受重创。此外,目前市场仍受产能过剩的困扰,2013年中国多晶硅价格大幅回暖的可能性不大。
 
  值得指出的是,过去几年,中国一直在与西方多晶硅质量进行“暗战”。,目前,赛维LDK、大全新能源及昱辉阳光均已完成氯氢化升级。
 
  此外,由于被征收的税率较低,在一切纷繁复杂的纷争中,韩国多晶硅制造商OCI并未受到太大的不利影响。在经历连续两年的业绩下滑之后,2013年第二季度,该企业整体利润率有所提升。
 
  设备部门持续低迷
 
  目前,光伏制造设备部门仍遭受持续亏损。据第一季度数据显示,光伏制造设备部门订货发货比率已连续八个季度低于平价,订单价值已削减至1.74亿美元。
 
  2013年7月,瑞士大型光伏设备供应商MeyerBurger宣布从英国与中国台湾客户处获得两份总价值超500万美元的光伏发电与切片设备订单。
 
  此外,全球领先的太阳能光伏制造设备供应商应用材料光伏设备部门营收仍处于非常低的水平。该企业订单出货比例亦低于平价。
 
  德国光伏设备制造商CentrothermPhotovoltaicsAG至今尚未公布第二季度财务业绩。不过,据报道,该企业已丢失一份总价值3.8亿美元的阿尔及利亚大订单。
 
  值得指出的是,多晶硅设备制造商业绩正逐渐回暖,尤其是那些进军亚洲市场的企业,因为亚洲市场一直需求技术改进。中国大型多晶硅制造商的多晶硅氯氢化升级提振GTAdvancedTechnologies的业绩。原先,该企业因缺乏光伏设备订单而损失惨重。
 
    据专业行业研究机构IHS预测,2014年,投资于光伏制造部门的资金总额将增长30%。不过,NPDSolarbuzz认为,相比于增加产能,诸多一线光伏制造商仍倾向于利用产能未满的较小型竞争者。
 
  2013下半年价格与出货量仍呈持续增长态势
 
  基于大型光伏组件制造商出货量、销售额以及利润的预测数据,预计2013年第三季度销售价格仍持续增长。一部分原因在于中欧达成价格承诺,令中国晶体硅光伏价格提高至每瓦0.56欧元(0.74美元)。
 
  此外,据IHS预测,天合、英利与阿特斯这三家制造商下半年出货量仍将持续增长。不过,整个行业的“版图”还将视市场情况而定。就目前来看,下半年还是值得乐观。
 
  目前,电网产能过剩及运输限制的警告并未令日本出货量放缓。随着一部分大型项目的宣布,中国市场仍将蓬勃发展。
 
  展望未来
 
  展望未来,日本光伏市场能否维持当前
 
  高速增长态势以及基于FIT政策17.5GW中有多少规模被审批通过仍尚待观察。
 
  尽管安倍晋三的自由民主党倾向于核电,但福岛核灾难还是令日本民众心有余悸,大力支持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该国已签署了数个大型能源存储项目,显示出日本利用技术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意愿。
 
  不过,虽然光伏产业已闪现“复苏光芒”,但我们仍应明白,受到FIT政策的驱动,大型光伏市场发展过度,备受产能过剩的困扰。
 
  目前,中国与美国均需求中期增长,其中中国受到强大项目储备的支持。中国需要大幅注资发展新的传输通道整合新的现有可再生能源产能。此外,无论传输通道是否充足抑或技术是否能够给予充分支持,中国仍表达出继续建造大型新项目的意愿。
 
  鉴于针对美国多晶硅制造商征收惩罚性关税,中国在这一光伏价值链中亦处于主导地位。这表明中国政府仍坚定的支持光伏产业,也令“贸易战将损害西方利益”的预言成为“真理”。
 
  2013年第三季度,预计全球光伏产业会呈现一片崭新的景象——对此,我们将拭目以待。
分享到:

关键字:2013年 光伏 产业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