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并网调度>构网型储能技术 返回

俞振华:离不开的储能世界

作者: 来源:能源杂志 发布时间:2012-07-12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坐在北京市朝阳区建华南路6号院长安驿B座17楼的办公室里,穿着休闲款短袖衬衣的俞振华,比在会议上见到的显得放松很多。这里是储能专业委员会的所在地。相比于一年前,办公室的规模有所缩减,陈设也更为精简,但他会每周抽出固定的时间来此办公。
 
    他经常随身带着两部手机,电话不断,工作日程也越来越紧凑。在经历了爆发式增长之后,中国的“风光”新能源遇到了瓶颈期,而他六年前就赌定的储能产业,开始日渐发光。
 
    在业界人士看来,未来三大新兴产业——新能源并网、智能电网、电动汽车的发展瓶颈都指向了同一项技术——储能技术,而其同时也被认为是现有的发电、输电、变电、配电四大电力环节之外生长出来的新产业,市场潜力令一些投资人士血脉喷张。“下一个伟大公司很可能会从储能产业中出现,”他也笑着对《能源》杂志记者说。
 
    2005年,俞振华在美国佩珀代因大学(Pepperdine University)取得工商管理专业硕士学位,一年后,他联同几个合伙人创建了北京普能世纪科技公司(以下简称“普能”),专注于研发和制造全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VRB,简称“钒电池”)。彼时,除少数几家研究机构外,国内关于储能技术及产业的介绍寥寥。
 
    如果说六年前,俞振华对自己所选定的行业还心存疑虑,那如今的发展态势则应该可以坚定他往下走的决心。但困难一直都在,而他比任何人都明白。作为一项新兴产业,技术、资本、市场、政策等任何一方面都可能成为束缚产业前进的蒺藜。
 
    2011年下半年,他出人意料地退出了自己一手打造的普能公司。不过他并未远离这个前程远大的行业,凭借此前的产业积累,俞振华又参与创立了一家名为睿能世纪科技(以下简称“睿能”)的公司,它专注于电网级别储能系统的解决方案,这与此前国家电网同普能在张北的实验项目不无内在的创业逻辑。
 
    2006年在美国纽约成立的普能,定位于为可再生能源中的光伏发电和风能发电提供大功率、长寿命的绿色储能系统——钒电池。而相比于普能的海外背景,以及专注于对储能电池技术的研究,睿能更加本土化,且专门针对储能技术的应用,在产业链上也比普能往前迈了一步。
 
    这一进一退的市场举动,俞振华创业思维是否发生了改变?在他看来,在中国储能市场往前推进的过程中,他的改变只是跟随市场需求,做出最有市场价值的判断。
 
    资本宠儿
 
    这是一个新兴的产业,所需的资本投入自不会少。
 
    而现实情况是,目前投资储能项目对投资人来说难度很大。“我本身经历过储能的融资。是否对储能产业进行投资,对目前投资者来说是个很纠结的事情。”俞振华坦承。投资界广泛认为储能在未来存在很大的市场前景,但目前与盈利的阶段差距甚远,多数投资者都持驻足观望的态势。
 
    不得不说,俞振华创立的普能公司是个例外。成立6年多以来,普能公司经过了4轮成功融资,总资额达到7650万美元,其中第三轮资金为2200万美元,第四轮则高达2950万美元。投资机构包括北极光创投、德丰杰、德同资本、红杉资本、三井物产、中欧资本等10家中外知名投资机构。
 
    而新生的睿能,亦是顺利拿到了天使投资人的资金得以创立。据了解,睿能目前正在进行第二轮融资。虽然俞振华对于目前的融资情况闭口不谈,但一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睿能这种以储能应用市场为导向的策略,融资的潜力还是非常大的。
 
    同样也做钒电池的北京金能燃料电池有限公司,号称拥有国内领先的电池技术,但相比于普能公司,在资本市场上角逐的能力则较弱。其董事长郑重德向记者感慨:“目前来看,我觉得普能的核心技术一般,但他们的优势是市场方面,系统整合能力,尤其是融资能力确实比较强。”
 
    在储能界,为何俞振华领导的公司能够获得名牌投资机构反复的青睐?有人认为这与俞振华的个人特质不无关系。
 
    这个与人交流时,喜欢用“对、对、对”这种口头语作为回应的创业者,对人态度甚为谦和,业界人士对其的印象很好。在今年的储能国际峰会上,一家企业的老总在场外对储能产业专委会的秘书长说:“俞总前几天给我打电话,说这次会议在资金方面还缺点,我们就立马过来支持了。”这种豪爽,也从侧面证实了这种说法。
 
    但对于这种评价,俞振华显得受宠若惊,给予了坚决地否认,“我觉得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没有这么大。这么大的投资,不存在个人魅力这一方面。”他认为,投资人决定是否投资一个公司,有自身的一套评价标准,包括团队、技术、市场等多方面。
 
    他说,普能的融资过程也并不像外界看似简单,“普能第一轮融资见了20家天使投资,第二轮融资没有具体计算过数量,自荐数量在50次-100次之间。”而回忆起最早去找投资人的时候,他笑称自己当时做现场称述的时候,说话都是有点哆嗦和结巴的。“投资人看重的是你背后的东西。”
 
    幸运的是,他背后有一个良好的创始团队,这也是为什么他一开始就把企业家的成功归于团队的原因。从最开始起,这个团队的成员包括吴正宇、王秋虎等人。“我们的团队算是比较踏实的,不会特别浮躁的,”他谨慎地评价,“属于综合性团队,既有技术人才也有市场人员,但不是那种个人魅力彰显的团队。”在他看来,团队成员的性格跟其相仿,“除了吴征宇比较能说外,其他人都可以属于 boring(无聊)型的。”
 
    曾与普能公司有过接触的合众资本高级副总裁郭东军对记者说:“他的整个团队,给我们的感觉是比较务实,做事很扎实。”这个产业,盈利期仍旧遥远,能够做储能领域的风投,也必须是有长远产业布局考虑的世界性投资机构。“不浮躁”的团队品质正是这些投资机构所看重的。
 
    如今,创始团队成员四散开花,除几位仍跟随俞振华加入睿能,吴正宇带着他的锌溴电池成立了汇能科技有限公司,王秋虎去了开物投资,其他几位也都各自加入了其他行业。
 
   “早期的团队,最需要的是韧性和坚持。到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企业的要求不一样了。这也是普能早期团队解散的原因。”俞振华说,“普能目前的发展需要更多的职业经理人。”
 
    但最重要的是,这个团队在最开始,就很清楚地认识到投资者评判一个团队是否值得投资的核心标准:团队是否能够了解市场客户需求;是否能够去帮助客户解决问题;遇到挑战,有没有能力去克服;整个团队是否有运营的效力。
 
    转战电网
 
    然而,要想解决储能领域的资本问题,投资者最看重的是,未来的用户会不会为你的储能产品买单,也就是应用市场的问题。
 
   “从电网来说,原先上来都是干净的电,它不想增加成本。从发电端的角度,发电收益率本来就不高,所以认为不应该多付这笔钱。那‘到底谁买单’就是一个核心的问题。”北极光创投合伙人杨磊对记者表示,“目前对投资人来说,回报周期不是特别重要的问题。要是‘谁买单的’问题清晰了,而且有一定的金融杠杆,那投资人就容易下决定,这样储能就有希望做起来。”
 
    睿能就在这种市场需求下成立,可以说是专门为储能系统在未来电网中的应用而设立的公司。“我们希望从应用端切入,把置身于用户的需求给挖掘出来。储能电池和技术具体去解决什么问题?我们想找到一个最高的价值点去推动这件事情。”俞振华对这家公司期待颇高。
 
    另一方面,睿能的定位是国内电网级别储能系统的解决方案提供商。“电网级别”一直是各储能技术想要实现的目标,实现电网级别意味着储能有能力加入发电、输电、变电、配电四大电力环节之中,有机会在整个电力系统中拥有自己的栖身之地。届时,储能的产业化之门也就正式打开。
 
    但是睿能的未来挑战并不小。除储能的本身技术还有待优化外,在如今市场环境下,储能的应用开发并不比电池的研发来得容易。“难度源自缺乏产业机制、市场政策,不像光伏、风电一样享有补贴电价,储能缺乏一个机制性的东西促使技术转化为商业性的价值。”俞振华认为。
 
    而一直被寄予厚望的国家政策,又由于储能本身缺乏应用经验,也只能给予初级支持,鼓励运行一些示范项目。如何从示范项目转化为储能产业化的推动力,这是睿能需要跨越的天堑。
 
    目前这家公司及投资人都显得分外低调,俞振华也对记者强调:“睿能公司目前处于创业初期,还不希望受到过分的关注。”但他透露,快则三个月,慢则半年,睿能公司会有产业消息发布。
 
    而在睿能成立的同一年,俞振华辞任普能公司董事长,与国能电力集团以股权置换的方式,将手中普能30%(包括部分早期团队股份,个人持股为20%多)的股权转给后者。
 
    俞振华给出的解释是,主要出于普能公司发展的需要,引入战略投资人。“目前困扰国内储能往前走的,不是单纯化地由电池技术引起的,而是因为这些技术应用开发的经验缺乏。”
 
    这实际上,也正是俞振华及其团队出于对储能应用端市场的考虑。在他们看来,储能技术路径如能获得电力集团的支持,就能在未来应用中获得生存空间。“同为创业型企业,对于国内本土能源行业的政策、机制和市场化,国能电力比普能把握得准确,”俞振华说,“引入国能电力资本,有利于普能钒电池技术实现规模化应用。”
 
    无论是辞任普能公司,还是新创立睿能公司,俞振华都似乎在为未来的储能产业布局。而同样为普能产业铺路的,还有他发起成立的储能专业委员会。
 
    这个目前虽然只有8人的国内第一家专注于储能行业的专业组织,竟有4人是专门做行业研究和咨询的。他们希望为政府制定储能产业政策提供决策基础和依据。在他们看来,产业要发展,必须还需要要好的产业机制。
 
    从最初重视电池技术的研发,到目前致力储能应用市场的开发,俞振华一直在沿着自己对储能产业的判断,做出市场决策的选择。正如普能公司现任CEO江宗宪对记者说的那样,“如果未来储能这个产业做成了,历史上会记他一功的。” 
分享到:

关键字:俞振华 离不开 储能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