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成熟的资本市场向来也对影响经济的主要因素十分敏感。如美国政府推出量化宽松政策以后,股票市场报以积极反应。但独有国内市场被称为政策市的原因,是由几个特殊因素造成的。首先,中国经济刚从计划经济走来30多年,政府的行政干预习惯较成熟市场浓厚得多。其次,中国经济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政府做的事情也很多。第三,中国经济的结构不如自行运作了数百年的成熟经济体稳定,所以在关键时刻,政府的角色也更为重要。最后,脱胎于计划经济的政策制定机制,其决策流程的公开性更低,使得外界难以对政策的推出进行预测和准备。
此外,国内市场的投资者还很不成熟,这使得他们更难准确理解政策的效果、更易跟风炒作政策题材,这也为政策市的形成推波助澜。
那么,应该怎样应对如此飘忽的政策市?其实,政策的出台永远不是空穴来风的,它们的形成一方面受制于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从而“不得不”产生;另一方面也取决于政策制定者自身的习惯、与各方力量之间的博弈,从而“顺理成章”地出现。
举例来说,2008年全球经济形势岌岌可危,同时国内地产价格重挫。如此内外交困之下,4万亿救市之举其实并不出人意料。而到了2013年,尽管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开始下行,但一方面外贸仍然稳定,房地产价格也在高位保持坚挺;另一方面,经过2008年的大规模刺激,无论是从宏观的、以广义货币(M2)和GDP比值衡量的杠杆率水平,还是微观的企业杠杆率水平都达到了历史高位,因而新一届政府的刺激政策远弱于市场此前预期,也就在情理之中。
再看成熟市场,美国2013年秋的债务僵局导致政府部分关闭,但两党很难不顾拖垮经济的危险而一直在政治上僵持不下,所以资本市场也并不恐慌。反观2012年底,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实行了新的刺激政策,日本股市一度从0.9倍市净率估值反弹至1.8倍市净率,为过去十多年的本地最高估值,但由于日本经济并非靠简单刺激政策所能扭转,因此市场在1.8倍的估值上很难进一步提升,尽管同期的美国市场估值要高出该水平很多。
从现在的国内市场来看,两方面的政策值得注意。其一,尽管市场觉得金融板块隐忧不少,但金融为国家经济命脉,美国2008年次贷危机由金融崩溃传导至实体经济的前车之鉴尚在眼前,因而中国金融业在发生危机的时候不可能得不到政策支持。另一方面,新股停发已近一年,创业板等小公司板块也在此期间疯狂上涨。但新股不可能永远停发,同时依靠停发新股拯救股市整体估值的愿望,也已被证明并不现实。这些政策变动的确定性很高,也将对市场的估值结构带来巨大冲击。 (作者单位:信达证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