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项目管理>电站事故及应急消防管理 返回

中国成全球最大汽车市场尴尬

作者:新闻中心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发布时间:2013-10-19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 国内本土企业规模小、研发投入低,外资汽车零部件产量占比越来越高。发动机、汽油机涡轮增压器等核心零部件几乎全部被国际品牌垄断 ]
 
  “自动变速箱国产化率非常低,低到什么程度,拿一辆15万价位以上的汽车来说,其自动变速箱国产化率几乎是零,装配在10万到15万元的汽车上的自动变速箱也不会超过20%的国产化率,所以说自动变速箱总成基本上完全被国际上比较大的变速箱厂所垄断。”上海新孚美变速箱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迟永波告诉《第一财经(微博)日报》记者。
 
  国内的整车企业以及汽车零部件厂商在自动变速箱等核心技术上则基本依赖外资。中国每年需从外资进口300多亿元的自动变速箱总成。
 
  对外依赖
 
  “我们这几年每年销售的汽车中搭载自动变速箱的车辆在300万~400万辆。除了每年进口接近300万台的自动变速箱总成,大概有100万套的自动变速箱进行了国产化,但是国产化率几乎为零,国内的生产线就是个组装线,零部件都从海外采购,然后到中国市场组装。”迟永波告诉记者。
 
  “大的汽车集团老板没有动力加大投资核心技术开发,也不热衷国产化,关注的是销量每年提升多少,赚多少钱。小的汽车企业又没有多余的资本和能力对核心技术的开发。”迟永波表示。
 
  2011年,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发布的一份报告称,目前中国零部件企业重复建设严重,生产集中度不高,国内本土企业规模小、研发投入低,外资汽车零部件产量占比越来越高。发动机、汽油机涡轮增压器等核心零部件几乎全部被国际品牌垄断,本土品牌所占份额寥寥无几。
 
  变速箱与发动机是一辆汽车动力总成组成的两个核心部件,它是将发动机的动力传输到四个车轮上的纽带,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决定着一辆汽车的价值。在中国汽车市场,来自美国的博格华纳、日本的爱信精机以及德国的采埃孚基本上垄断了自动变速箱市场。
 
  正是得益于中国市场的贡献,博格华纳等外资厂商在中国市场销量呈现惊人的增长速度。博格华纳1995年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只有1亿元人民币,1500名员工,到2010年为止销售额是25亿元,但员工只有1000名,销售增长了25倍。
 
  与美国公司风格不同,来自日本的自动变速箱公司爱信则在中国闷声发大财。水清木华研究总监周彦武说,中国市场上80%的自动挡变速箱都由爱信提供。截至2012年10月,爱信在国内已拥有28家关联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是国内自主品牌选配自动变速器的首选。
 
  国内对自动变速箱的总成进口金额多年来一直位居汽车零部件全部进口金额第一位。全国乘用车联席会副秘书长崔东树表示,去年国内进口自动变速箱总成大概为297万套,进口金额为64亿美元,占到所有汽车零部件进口金额的20%左右。
 
  僵局难破
 
  为了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和解决自动变速箱技术瓶颈,在国家发改委主导下,2008年4月份,包括上汽集团(600104,股吧)、一汽集团、东风汽车(600006,股吧)等12家本土汽车企业成立中发联实业有限公司(下称“中发联”),与外商博格华纳合资联合开发自动变速箱,这被视为国内企业掌握核心技术的一次重要机会。
 
  2008年11月,博格华纳与中发联在北京签订了合资合同,成立博格华纳双离合器传动系统有限公司。双方股比为66∶34。合资公司投资总额为2亿美元,合资公司的地点位于大连经济开发区,计划于2011年早期建成并投入使用。合资公司将生产和开发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中的核心产品:双离合器模块、扭振减震器模块和控制模块。
 
  但事实上,当前中发联所呈现的“联而不盟”状态与其成立的初衷已经完全相悖。“中发联已经沦为一家投资公司,试图通过中发联平台向博格华纳学习技术的想法不切实际。各个汽车厂商的核心总成都是竞争关系,由一家公司来为12家企业设计开发变速箱总成比较难实现,各个汽车厂商现在都是自己在开发自动变速箱技术。”国内一家整车企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已有国内汽车厂商在自动变速箱技术上有所突破。上汽变速器公司已经投入40多亿元来研发自动变速箱技术,新一代的荣威550搭载的部分自动变速箱,就由上汽变速器公司提供。比亚迪(002594,股吧)、吉利以及江淮汽车(600418,股吧)都已经具备自动变速箱的集成能力,并实现了小批量的市场匹配。
 
  迟永波说,具备自动变速器总成的集成能力,不代表本土车企在制造自动变速箱上不受制于外商,比如电磁阀技术仍受制于外方。
分享到:

关键字:中国 全球最大 汽车市场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