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零碳园区与零碳电网 返回

特高压浙北站电气设备特殊试验侧记

作者:新闻中心 来源:新华网浙江频道 发布时间:2013-08-15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8月9日的清晨6点,湖州安吉梅溪镇晴空万里,清早的微风中就透着一股股热浪,连续多日的高温和持续发布的高温红色预警让人们更不愿早起,躲在空调房里睡觉仿佛是最幸福的事。而此时此刻,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的罗盛和他的同事们已经匆匆吃好了早饭,来到了特高压1000千伏浙北变电站工地。

  工作者:判断精准 行动果敢

  “看样子今天温度还会超过41度啊。今天是最后一个耐压区的耐压试验了,中午肯定没得休息了,大家辛苦一下,千万不能放松警惕。” 特高压浙北站现场设备特殊交接试验工作负责人罗盛刚到现场就指挥大家按部就班地开始工作了。

  浙北站的工期很紧张,很多项试验内容留给他们的工作时间通常只允许成功,没有时间资本去失败。“特高压电气设备的特殊项目试验要求工作人员有熟练的试验技术,还要求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及专注的注意力作支撑。这就要求我们判断要精准,行动要果敢。”罗盛向我们介绍了这项工作的高难度和高要求。

  半年多下来,这个试验团队缜密安排、精心操作。浙北变所有变压器局放试验、主变变形等一系列电气设备特殊试验都已顺利完成。这一天的1000千伏GIS耐压试验也到了收官之战。

  自7月份高温天侵袭浙江大地以来,为了确保人身和设备的安全,大家每天出发前都吃一瓶藿香正气水,以避免在连续的高温、高强度连续工作时中暑。为了确保试验工作的顺利开展,工作时间也进行了重新的调整。“天气炎热,更需要实干加巧干,我们合理的调整了工作时间,抓住早晚气温相对较低的时机,仍然每天坚持工作9到10个小时,以确保不延误工期。”

  高学历:身体力行 勤学善思

  在这支奋战在特高压建设一线的30多人的队伍中,硕士及博士研究生占到了约80%。“在高压引线那边检查接线的王少华,是08年重庆大学毕业的博士。我们高空接线的李晨,是10年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毕业的硕士。”如果不是亲耳所闻、亲眼所见,还真是让人难以置信。因为在高温烧灼的现场,所有的工作人员都已浑身湿透,每个人的身上脸上都多多少少沾染了尘土,这与常人所想的博士硕士都坐在窗明几净的空调房里做研究的场景大相径庭。

  时至中午,大家稍事休息。王少华望着变压器套管上覆盖的红色保护膜,还在和身边的同事探讨,太阳直射是否会烤化保护膜黏在套管上导致污秽等级升高,诸如此类的思考和疑问不胜枚举。勤于思考、善于发现——也许,这就是研究生的过人之处吧。

  “我们这些硕士博士是应该做更深入的研究,但也不能脱离实际,做研究必须要从细枝末节开始去熟悉你所从事的领域,这样才能更好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说起如何看待硕士博士在现场从事这样的工作,王少华有自己的看法。“人生的意义在于实现自身的价值,最重要的就是要精准的定位自己的心态,没有方向的船,任何风向都是逆风。”

  18时52分,随着工作负责人罗盛的一声令下,1000千伏GIS第六耐压区域耐压试验结束。至此浙北站主要设备特殊试验项目全部完成,具备了最后的系统启动调条件,特高压工程建设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天色已晚,华灯初上,特高压有如秋日的凉爽,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分享到:

关键字:特高压 北站 电气设备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