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襄阳高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实现产值300亿元,占园区汽车产业总产值的33%,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30%。截至2011年11月底,襄阳高新区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已发展到12家,配套核心企业发展到近60家,相关配套企业200余家。
虽然我国新能源汽车目前还不具备产业化、大规模生产的条件,也缺乏国际竞争力,但是正因此,各地看到其中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机会,以高新区和经济开发区为主导的新能源汽车布局正在积极演进之中。
产业政策牵引
我国新能源汽车“十城千辆”工程由科技部、财政部、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09年1月共同启动,计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每年发展10个城市,每个城市推出1000辆新能源汽车开展示范运行,力争使全国新能源汽车的运营规模到2012年占到汽车市场份额的10%。
经过两年的实施,截至目前,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城市已达25座,其中有6座城市启动了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工作,54家企业生产企业的190个车型进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推荐车型目录》。
今年是“十城千辆”工程3年计划的最后一年,尽管对于国家将会在总结示范推广效果基础上出台何种政策尚不明朗,但是,新能源汽车作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必将成为持续的热点。
2011年11月14日,工信部公布了此前印发的《“十二五”产业技术创新规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作为其中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高比能先进动力电池新材料、新体系的前瞻性研究和新结构、新工艺等应用技术,驱动电机系统与核心材料技术,燃料电池电堆、燃料电池发动机及其关键核心技术等都被列为重点开发项目之中。
共同选择
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以高新区和经济开发区为主导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布局正在积极推进之中。
其中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上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之一是襄阳。其先后被国家科技部和湖北省人民政府确定和命名为“全国汽车动力及关键部件产业基地”、“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基地”。
作为襄阳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积聚区,襄阳高新区已初步形成行业地位显著、企业创新能力突出、产业特色鲜明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芜湖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则被科技部列入首批41个“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培育)”,这也是安徽省唯一入选的产业集群。以自主品牌奇瑞汽车为龙头,芜湖集聚了400余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09家,2010年全市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638.36亿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呈现出以芜湖高新区为核心,城北、城东密集分布的“一区多园”格局。
山东临沂高新区确立“一区五园”的产业发展格局,建设高端电子元器件产业园、植保园林机械产业园、新能源汽车产业园、生物工程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总部经济大厦和科技孵化创业园区。
“十二五”期间吉林省计划依托一汽集团大力发展汽车产业,突出整车产能扩张、自主品牌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化、零部件配套体系建设和自主研发能力提升,进一步提高国内市场份额。
保定则在积极打造“低碳”这张城市名片的前提下,按照“合理布局、支持核心企业发展、推进节能减排,面向国际国内市场,发展壮大自主品牌”的思路,倾力做强保定中国汽车城。目前,保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已形成聚集效应,形成了一条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条,综合竞争力明显提高。
在《成都市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2)》发布之后,成都新兴产业布局由此重新确定。“未来3年,成都将加快太阳能、新能源汽车等新能源产业发展。力争到2012年,将成都打造成西部第一、国内领先的新能源高技术产业基地。”在成都市新能源产业布局之中,龙泉驿区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区。
布局未来
我国“十二五”规划中汽车产业政策的核心,是要把中国从汽车大国变为汽车产业强国,其中有一个产业基础目标,是2015年新能源汽车电池、电极、电路和关键的零部件核心技术要实现自主化。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以及相关的车出来以后,2020年要达到500万台以上。
无论是有产业基础,还是有龙头企业,不管是整车生产,还是发展电池产业,各地政府在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方面均不遗余力,更在“十二五”规划,以及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明确新能源汽车的数据指标。
安徽芜湖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预计到2015年,力争实现年销售收入1000亿元目标,成为以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为主要特征的我国重要的汽车产业集群。
惠州市全力打造新能源电池产业基地,以仲恺高新区和大亚湾区为依托,以大型企业为龙头,重点发展动力电池、储能电池、电池管理系统及充电设备、电控、电机等领域,到2015年,力争形成200亿元产值规模。
长春预计到2020年,成为国内外知名的自主品牌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在汽车整车生产方面,力争形成400万辆生产能力;新能源汽车达到20万辆,其中纯电动车10万辆以上。
常州高新区出台《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其中,新能源车辆专题产业园将重点加快新能源汽车整车领军企业、动力电池、关键零部件企业集聚,力争到2013年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根据规划,到2012年常州将建成纯电动客车、低速微型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成组及相关产业链研发生产基地,形成年产10万辆新能源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的产业规模。
河南省2010年底发布的《河南省电动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尽快覆盖省内市场并向全国扩展,实现电动整车产业化,把河南建成全国区域性电动汽车制造中心。到2015年,力争有5家以上企业具备国家认可的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
尽管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示范”、“补贴”这样的关键词。但是,各地在布局产业发展版图的时候,也清醒地认识到,新能源汽车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在于布局未来。
正如SK集团中国区首席副总裁崔炳香所说:“新能源汽车业务本身在现阶段无法盈利,而企业本身的目的是追求利润,那么我们为什么做呢?石油、资源是有限的,汽油价格一直上升,目前电动车无论是价格还是技术都存在缺陷,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但是为了迎接石油资源枯竭的未来,我们要为未来作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