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产业观察 返回

氢燃料电池车能否笑到最后?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8-07-05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近年来,随着各国对能源结构的调整和对清洁能源的关注与研究,氢能源以其绿色、高效、应用范围广等优势,成为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一些国家与地区也进行了相关的路线规划与产业化路径研究,各大汽车公司与能源企业纷纷加大了对氢能的研发投入。

为进一步探讨氢能在交通方面的发展,建立产业化应用的生态体系,寻求其在交通、电力等领域的应用与商业模式,6月28日,清华大学、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与国际氢能委员会联合举办了“氢能产业创新发展论坛”。

根据国际氢能委员会发布的《氢能源未来发展趋势调研报告》显示,到2050年,全球氢能源需求将是目前的10倍。预计到2030年,全球燃料电池乘用车将达到1000万~1500 万辆。巨大的市场潜力使得各国和各大企业加大了对氢能产业的研发,希望通过发展氢能来解决能源安全,并掌握国际能源领域的制高点。

在国家科技计划和产业技术创新工程的支持下,中国近年来开展了氢能燃料电池汽车的研究、开发、示范、运营的工作,在燃料电池电堆系统、整车研发体系和制造能力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进行了系统的示范运行。

不过,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与产业化的逐步推进,一些问题也显现出来。全国政协副主席万钢指出,氢能产业在未来发展过程当中要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产业化、商业化的进度较慢,一些关键技术与国外还存在差距,产业链较为薄弱,工程化的能力还需提升;二是在基础设施方面,制氢、供氢、加氢的系统先进性有待提升,制氢成本亟待降低;最后还需要加强企业主体作用、提升技术标准和检测体系、加强国际合作,也是未来需要重视的几个方面。

在他看来,想要构建氢能产业的生态系统,必须解决以上几大问题。当然,这需要政府、企业、研究机构等多方面共同努力。中国工程院院士干勇表示,氢能产业较为复杂,其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单纯地靠市场和企业无法完成。“首先要充分发挥体制优势。氢能的应用牵扯到一系列的综合技术,从材料到运输、加氢, 乃至最后运行的全生命周期,需要一个清晰的操作路径,国家顶层设计尤为重要”。

虽然氢能产业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在关键技术开发上,我国企业也在不断加快发展速度。北汽集团在氢能源开发的过程中坚持“自主创新+协同创新+以点多面”的方式,目前已顺利交付超过150辆氢燃料电池客车。此外,长城汽车作为首家进入国际氢能委员会的中国汽车企业,它的氢能技术中心已在今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并已具备FCEV所有核心部件的测试、试制,以及整车集成与测试能力。目前,北汽集团、液化空气、长城汽车、巴拉德等企业在探索的过程中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目前,我国氢能产业刚刚起步,和其他产业一样,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一些问题。”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表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氢能系统技术的全面进展,随着国家对氢能产业的加强重视和企业的自我提升,我国的氢能产业将逐步走上规范发展的快车道。”

采用充电电池的电动车和采用加氢燃料电池车相比,谁会笑到最后?目前,多数跨国车企都在电动车和燃料电池领域双管齐下。事实上,燃料电池车这一看似科幻意味十足的产品,在技术先进性、便捷性、耐久性等方面都有着独特优势。紧跟技术趋势,甚至由自己来开拓前瞻技术,将是中国发展氢燃料电池汽车的目标。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张真齐 来源: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

关键字:氢能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