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新能源汽车是否真的清洁?不少人对此抱有疑问,最大的原因在于我国的能源结构。与挪威等国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已经高达80%以上相比,我国的能源规划是,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将达到15%,到2050年则超过一半。从全球来看,2017年可再生电力累计装机总量达2195GW,但在交通领域,可再生能源消耗量仅占3.1%。
如何将新能源汽车与可再生能源结合起来协调发展,实现商业化推广,并为中国乃至全球各大城市提供范本?日前,在全球环境基金(GEF)、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工信部的共同支持下,“中国新能源汽车和可再生能源综合应用商业化推广”项目在北京宣布正式启动,这标志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和可再生能源综合应用正式进入商业化推广实施阶段。
■三年二氧化碳减排超20万吨
据了解,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负责具体项目实施,实施周期为3年,截止日期为2021年8月,整个项目运营期间将直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0万吨以上。
从组织架构来看,工信部、财政部、UNIDO、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共同参与成立项目指导委员会,提供顶层设计;工信部作为项目国内实施机构,UNIDO作为项目国际执行机构,并依托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设立项目办公室;各示范城市设立地方指导委员会,并联合新能源汽车企业、电力企业、科研机构等共同参与。项目总预算12593万美元。其中,GEF赠款经费为893万美元,配套经费11700万美元。
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进华介绍,项目内容主要分为四部分:一是推进新能源汽车和可再生能源融合发展的相关政策、标准法规的研究及制定,包括中央层面和地方层面;二是提高国家和地方政府对电动汽车与可再生能源融合领域的认知度、知识储备和管理能力;三是开展智能充电系统、可再生能源微电网、车网互动(V2G)、移动充电系统、退役电池梯次利用等技术示范和验证。“最后一部分比较重要,就是通过一系列宣传和科普,提高全社会对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综合应用、融合发展的认知和认识,大家共同推动新能源汽车事业。”张进华说。
■三座示范城市覆盖典型场景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选择了上海、江苏盐城和如皋三座城市,开展新能源汽车和可再生能源综合应用的技术示范和验证。
示范内容主要涉及:千辆级新能源汽车与可再生能源综合示范应用;智能充电系统、可再生能源微电网、车网互动(V2G)、移动充电系统、退役电池梯次利用等;新能源汽车和可再生能源综合应用商业化模式研究等。
“这三座城市从大、中、小三个方面,代表了新能源汽车和可再生能源相结合的典型场景。”张进华说,“希望借该项目推动地方产业转型的同时,为全球其他地方新能源汽车和可再生能源的融合发展提供可复制的经验和案例。”
至于为何选择这三座城市?据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员会新能源汽车推进办公室主任刘建华介绍,上海是国际性大都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大,以车辆为主带动可再生能源接入,示范效应最大。“上海将以上海国际电动汽车示范区的电动汽车分时租赁模式验证为基础,分别开展光伏充电、分布式储能、V2G微电网示范,以及关键技术的研究和验证。”刘建华说。
盐城则拥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包括风电、光伏及生物质发电在内,可再生能源年装机容量达到206万KW,能为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的城市提供样本。
新增如皋为示范城市,主要是因为如皋致力于打造低碳城市。虽然只是一座县级市,但如皋从2009年开始发展氢能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当地政府决心大、执行力强,在政策、标准、宣传等方面效果可期。
另外,上海、盐城、如皋都是长三角地区的典型城市,通过技术、政策和市场联动,信息经验共享,可形成互动,辐射全国。
■新能源汽车不能脱离能源行业
张进华指出,项目的直接目标是促进和扩大新能源汽车与可再生能源在中国的协同发展,最终目标则是降低中国交通运输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
我国目前已是世界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保有量达到180万辆。据统计,截至今年6月,我国已建成充电桩59万根,其中公共充电桩27.2万根,私人充电桩32万根。与此同时,我国也是可再生能源发电大国,去年光伏发电装机量达1.3亿千瓦,位居全球首位。
不过,我国也是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较高的国家及地区。据悉,过去几十年,我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增长迅猛,现在是温室气体排放大国,而新能源汽车与可再生能源的有效结合,将改变我国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实现低碳经济。
“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和引领作用,但单独谈产业发展有所局限,汽车产业未来的发展将呈现电动化、智能化、共享化、国际化等融合发展的趋势,汽车与交通、能源必然要深度融合。从新能源汽车产业来看,它能否真正起到节能减排效果,与我国能源结构中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所占的比例密切相关。该项目的推进具有重要意义。”工信部装备工业司汽车处副处长马春生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