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动力电池规范目录采用退出机制将有利于规范行业发展,但也会产生诸多不确定的影响。
日前,北方车辆监督检验鉴定试验所(201所)主任、《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评审专家王子冬在2016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峰论坛上公开透露,将讨论制定目录的进入与退出机制,对进入目录的电池实施动态监控,并通过市场应用端的抽样检查来综合评估。
这意味着某些已经进入或准备进入目录的动力电池企业在未来可能会被踢出目录,从而失去角逐未来动力电池市场的机会。
业内人士指出,制定退出机制有利于扶持和培育几家优秀的本土电池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规范行业健康发展。但政策的制定应该有充分的数据支撑和科学规划,摇摆不定的政策容易让电池企业无所适从进而影响整个行业有序发展。
退出机制正合时宜OR为时过早?
按照规定,动力电池企业唯有通过新国标检测,并获得具有动力蓄电池检测资质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之后才可申报《规范条件》企业目录。但进入目录并意味着企业从此高枕无忧,依然面临着被撤销公告资格的风险。
“进入目录不是拿到免死金牌,建立退出机制对进入目录的电池企业具有约束力,要求企业严格把控产品质量,规范行业健康发展。”一家动力电池企业高层对高工锂电网表示,目前有很多不具备动力电池核心技术和生产能力的企业都在往里挤。制定目录退出机制说明政府对一下子涌进这么多电池企业也感到不放心,发现了一些安全问题开始着手处理。
据统计,目前国内动力电池企业数量接近150家,进入前四批目录的共有57家。其中除了CATL、比亚迪、国轩高科、天津力神等大型知名动力电池企业之外,也有在行业内知名度不高的企业甚至是新面孔。
事实上,企业目录只是一个准入门槛而非排行榜,进入了目录的并不意味着都是优秀的。电池企业之间的差距依然明显,因此需要进行严格甄别。
“其实这个退出机制在目录设立之初就应该开始制定了,应该在准入源头严格把关而不是在后面出了问题以后才来收拾。”一位不愿具名的电池企业负责人认为,企业的优劣应该通过市场来检验。企业进入了目标意味着其产品有质量保证,如果有很多企业进入目录又被查出不达标而被踢出去,那就证明目录本身有问题。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虽然退出机制对规范行业发展,倒逼电池企业提升产品质量水平具有可行性,但现在实行可能还为时过早。
“政府要给予进入目录的电池企业一定的发展时间和包容度,帮助企业做大做强,实现从企业合格到优秀的转变。”远东福斯特新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蔡栋指出,目前有些进入目录的电池企业还没有大规模的生产和出货,也还没有出现什么问题,因此在淘汰企业方面缺少足够的科学数据作参考。
淘汰机制红线如何划分成关注焦点
相比于实现企业目录退出机制会给动力电池行业带来哪些影响,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淘汰机制以及如何落地执行更吸引业内人士的关注。
“这个退出机制的犯规红线到底应该怎么划?怎样才能够体现科学和合理?如何落地执行?这些都是退出机制制定过程中的难点。”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苏金然对高工锂电网表示,从管理规范的角度而言应该制定目录退出机制,但这个机制涉及的因素多而复杂,因此退出机制想要顺利出台并没有那么容易。
王子冬表示,将通过市场应用端的抽样检查来综合评估作为制定目录退出机制提供依据,尤其是针对配置18650电池组的小型电动车。
对此,业内人士指出该方法缺失足够的市场数据做参考,针对18650电池也并不合理,应该对所有类型的动力电池进行检查。“企业的某一个电池产品出现了问题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电池都有问题,这个时候是淘汰某款电池还是淘汰整个企业呢?”
需要注意是,目前工信部并未出示相关文件正式明确要制定电池目录退出机制,因此退出机制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时间都是未知数。但一旦确定并开始正式实施,必将会对国内的动力电池竞争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在生产制造和产品质量方面有问题的电池企业将率先出局。
原标题:规范目录计划开启淘汰模式 规则不明或令动力电池企业无所适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