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2016年2月2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过程中,再次确定了进一步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措施,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指引方向是迈向中高端,其中也提到了以奖代补的方式对新能源汽车中的动力电池技术等进行推进,同时,鼓励地方政策参与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与发挥政府在新能源汽车推广过程中带头示范作用,并鼓励社会多种形式的资本进入到充电设施建设运营、整车租赁、电池回收利用等服务领域。不少业界人士认为,在经济新常态下,新能源汽车行业有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但基于我国汽车行业现状、产业环境及对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判断,发展新能源汽车或存在以下四种阻力。
从技术方面看,动力电池技术研发突破要达预期效果恐任重而道远
动力系统对于新能源汽车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系统能够取得突破性成果,无疑会增加它和传统汽车的竞争力。目前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源还是来自于电池。当前的主流电池主要包括超级电容器、金属氢化物镍电池、锂离子电池和燃料电池等,但是没有一种具有绝对优势的电池能够满足市场潜在客户的期待。超级电容器电池的特点是可承受瞬间大电流充放电,但是储电量较低;金属氢化物电池也具有大电流充放电能力,安全性较好,但是因比容量低往往导致体积很大;锂离子电池比容量高且能够达到很高的电压,但是安全性差,低温环境下性能下降严重;燃料电池目前因能量储备充足以及可快速补充燃料等特点受到关注,但存在能源不能回馈的技术缺陷。
这里不可避免的提及下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具有标杆性的特斯拉。特斯拉Model S具有480公里的续航,电池采用的是18650锂电池,能量密度达到200瓦时/千克。目前国内的企业还没有实现这一突破。但是特斯拉过高的价格在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域竞争力并不是十分强劲。
新能源汽车面临的不仅是现有的交通网络,更需要面向未来的车联网、物联网时代,新能源的动力系统也会成为车联网、物联网时代中的关键部分。比如,在动力不足的情况需要优先与最近的充电站形成交互以便快速得到能量补给,包括充电时间,是否兼容等,都需要在动力电池研发过程中考虑进去。从目前我国的新能源汽车研发现状看,动力电池技术独自取得突破是具有较大困难的,有条件的企业不妨尝试联合研发、国际合作的方式的进行。
从消费者认知方面看,汽车市场中新能源汽车赢得消费者青睐尚需时日
消费者从对现有汽车工业产品的认知过渡到新能源汽车领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美国金融危机后,全球汽车产业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但是对于中国而言,导致的结果是汽车消费市场更加的平民化和大众化,一部分原因或许归结于全球各大汽车生产厂商需要短期内寻求到市场而纷纷着陆中国的缘故。对于中国消费者而言,汽车也逐渐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私人消费。
但是中国消费者对于汽车这类工业产品的认知,大部分还停留在传统类型的汽车上面。尽管新能源汽车从概念诞生到实际产品进入市场后,大部分消费者表示了对前景看好,但消费者市场中,私人消费动力不足,销售市场冷淡现象足以表明消费者的顾虑心情。工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1月份新能源汽车产量1.61万辆,同比增长144%,照此推断,2016年,新能源汽车要想在消费者市场中达到百万辆,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从产业格局发展方面看,汽车产业格局现状使得汽车工业聚焦新能源汽车难度大
我国汽车产业实际上已经丧失一次格局调整和结构性变革的机会,美国金融危机之后,全球汽车工业都在思索未来的道路在哪里。拥有着巨大潜在市场的中国汽车工业的产业着眼点仍然放在国际市场,最后的结果就是国际市场因全球经济形势不利导致进入困难而本土市场也在逐渐丧失。
作为新能源汽车的代表之一特斯拉,实际上其技术含量已经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汽车,而是一个智能化的出行设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完成与周围空间的信息交互,不过智能化也隐藏了风险。2014年,360曾发现了特斯拉智能系统的安全漏洞,特斯拉应用设计流程中存在设计缺陷。这对我国现在及未来准备进入智能汽车领域的企业不得不说是一次很好的教育意义。
最终改变企业产业格局及结构性变化的一定是“互联网+”时代,车联网技术以及智能控制技术的应用。但对于目前的中国汽车工业而言,无论是人才队伍建设还是现有的生产流程、生产设备看,都很难聚焦到新能源汽车领域。事实上,新能源汽车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传统汽车时代靠机械性能制胜,更多的电气控制与计算机控制部分的作用逐渐突出,但是纵观目前的中国汽车产业,很多企业还没有真正弄明白新能源汽车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甚至部分与传统汽车生产制造商配套的中小型企业仍然以为新能源企业就是简单的机械部件组装加简单的电控组件,这是非常危险的想法。
新能源汽车所面临的消费场景正在发生变化,互联网技术也将会在汽车行业进行融合,这种融合不仅仅是原有的汽车生产制造、零配件供应以及销售渠道等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更重要的是这种融合最终将作用到用户体验中。这与传统的汽车工业具有着天壤之别。对于传统的汽车企业而言,实行怎样的人才配置战略,才能面对未来的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竞争,是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
从政策实际执行方面看,新能源汽车进入市场存在政策性推动措施与力度不到位的瓶颈问题
在中国,由于政府掌握了的相对多的资源配置权利,因此政府对于产业的积极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实际上的“政策热、市场冷”的现象仍然和政府推动措施不到位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比如充电桩、充电站等基础设施仍然不完善,就严重制约着新能源汽车进入到市场或者进入市场后缺乏竞争力。
在目前汽车市场市场中,新能源汽车要想快速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政府还需要拿出诚意,不仅需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更应该在税收、汽车上路等作出积极让步,激发消费者选择新能源汽车的倾向。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汽车市场销量达2459.76万辆,同比增长4.68%,连续7年蝉联全球第一。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为33.1万辆,在整体汽车市场中的占比为1.3%。政府鼓励新能源汽车的政策导向已经存在有好几年了,但是从数据来看,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归根结底,还是在于政策的导向作用发挥的作用有限,要想真正实现新能源汽车的市场繁荣,还需要政府真刀实枪的干一场,惠及消费者才行。
作者聂光辉,能源互联研究与实践者,关注能源、经济与证券。